空中小霸王--美洲豹式攻擊機

【宋玉寧/青年日報94年7月25日第3版 

一、美洲豹式的由來

   1950年代末,為了滿足新的飛行員訓練需要,英國開始尋求一種執行訓練及低空攻擊任務的新型戰機。1960年代初,法國也需要新戰機汰換T-33型、神祕(Mystere)Ⅳ式等戰機,並於19644月開始推動戰鬥學校與戰術支援計畫(ECAT)。因此,在有類似研發計畫的情況下,英、法為了滿足兩國對於多用途先進教練機及戰術支援飛機的共同需求,便達成協議,由法國達梭公司與英國BAE公司合組的SEPECAT公司,共同研發美洲豹式(Jaguar)單座攻擊機及雙座教練機,以執行近接支援(CAS)、戰場空中阻絕(BAI)及戰術偵察等任務。首架原型機美洲豹式A型於19689月在法國第一次試飛成功,而美洲豹式B型則於19718月首次試飛。

英國最初計畫是只採購150架雙座教練型,後來才改為採購165架單座攻擊型(S型),軍方型號為美洲豹式GR.Mk1型,以及35架雙座戰鬥教練型(B型),軍方型號為美洲豹式T.Mk2型。英國的美洲豹式自1973年開始交機,首先配屬第226作戰轉換中隊。

至於法國空軍原先預計採購單座型(A型)及雙座型(E型)各75架,後來也改為採購160架美洲豹式A型及40架美洲豹式E型,並於1972年正式成軍。

英國空軍美洲豹式機隊的全盛時期,在英國本土及西德境內,共駐防有8個戰機中隊,分別是第26141720314154中隊。目前則還保有Coltishall 基地的第641中隊,以及Coningsby基地的快速噴射機及武器轉換評估單位(OEU),並曾在伊拉克、巴爾幹半島等地執行聯合國任務。

1990年英國空軍曾考慮裁減現役的美洲豹式機隊,但由於在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期間表現良好,加上新一代的颱風式(Typhoon)戰機交機時程延宕,故原本到2008年的服役年限已被重新考慮延長。

二、機身構造

美洲豹式攻擊機的機身修長,機鼻尖細,採後掠高單翼設計,搭配全動式水平尾翼及大型單垂直尾翅,矩形進氣口位於座艙後方的機身兩側,進氣道上方並與機翼相連形成翼根延伸面。機尾噴嘴位於水平尾翼的前下方,並略微向下,發動機艙下方設有兩具腹鰭。主起落架為並列雙輪式設計,鼻輪則為單輪式。泡形座艙搭配向後上方開啟的座艙罩,雙座型座艙為縱列式設計,座艙罩也是各自獨立,同時機鼻因沒有安裝雷達而更為尖細。

單座型的固定武裝為座艙下方機身內的兩門30公厘機砲,其中英國採用Aden型機砲,法國則為DEFA553型,雙座型則僅保留左側的一門。機腹及兩邊翼下共有5處掛載點,酬載量4500公斤,另有兩具特別的機翼上方掛架,用來掛載短程空對空飛彈。

三、武器配備

    美洲豹式攻擊機可配備的武裝,包括馬特拉公司(MatraR550型魔法(Magic)Ⅱ式、響尾蛇、ASRAAM空對空飛彈,魚叉反艦飛彈,AS30型雷射導引空對地飛彈,AS37型反輻射/雷射導引飛彈,鋪路(Paveway)二、三型雷射/GPS導引炸彈,Martel火箭,CRV7型火箭莢艙,通用炸彈,CBU87型集束炸彈,JP233型跑道破壞彈,以及偵照、電戰莢艙等。此外,法國空軍的美洲豹還可掛載AN52型戰術核彈。

此外,副油箱可攜掛在機腹中線或兩邊翼下,執行偵照任務時,機腹中線則可攜掛一具裝有傳統底片相機及感測器的聯合偵察莢艙,也能加掛空用熱影像/雷射標定莢艙(TIALD),以發射精準導引武器。

四、美洲豹式的差異

(一)法國:雖然美洲豹式系列由英、法合作研發,但其實兩國在許多規格及採  用裝備上卻是各行其是。其中,法國空軍的美洲豹式配備兩具Adour102型噴射發動機,每具最大後燃推力3316公斤,機上配備空用都卜勒雷達、光學瞄準具,及ATLIS空中雷射照明暨追蹤系統等。

(二)英國:英國的美洲豹式則配備兩具Turbomeca/勞斯萊斯公司的Adour104型渦輪扇噴射發動機,每具推力3313.5公斤,最大後燃推力3648公斤,機上裝有史密斯公司(Smiths)的抬頭顯示器,及馬可尼(Marconi-Elliot公司的導航暨攻擊武器瞄準次系統(NAVWASS),其中包括MCS920M型數位式空用電腦、慣性導航系統、投射式地圖顯示器等,而機鼻下方還配備雷射測距/標定儀。

五、美洲豹式的改良計畫

(一)1994年首度改良:為了加裝GEC馬可尼公司的TIALD 200型莢艙,英國空軍的美洲豹式戰機於1994年首度進行改良,換裝1553B匯流排、改良型抬頭顯示器、低頭多功能顯示器等,型號改為美洲豹式GR.1B型,而IALD莢艙一般是攜掛在機腹中線。

(二)96性能提升計畫:接下來的美洲豹96性能提升計畫(Jaguar 96),除了達到美洲豹式GR.1B型的性能標準外,還換裝手掣節流閥及操縱桿(HOTAS),NAVWASS系統也被更換為整合了洛克威爾柯林斯公司(Rockwell Collins 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BASE公司的TERRRPROM 地形比對次系統的FIN 1064型數位導航暨攻擊系統,以及任務規畫系統等。第一架改良型於1997年交機,型號並改為美洲豹式GR3型。

(三)97性能提升計畫:進一步的美洲豹97性能提升計畫(Jaguar 97),美洲豹式又換裝較大螢幕的低頭彩色多功能顯示器、改良型地圖產生系統,座艙儀表板也修改為適合飛行員配戴夜視鏡,而且座艙中央加裝了頭部位置感測器,以配備GEC馬可尼/漢寧威公司(Honeywell)的頭盔瞄準系統(HMSS)。改良後的型號變為美洲豹式GR3A型,第1架於2000年交機,英國預計改良61架。

至於經過性能提升後的雙座型,型號則改為美洲豹式T4型,計畫改良18架。目前英國空軍進行中的持續科技改良計畫(CTIP),將使美洲豹式戰機具備 ASRAAM空對空飛彈的發射能力,並可攜掛Vinten GP1)型光電偵察莢艙。

此外,有60架美洲豹式戰機也正在換裝Adour 106型發動機,該型發動機是直接由Adour104型性能提升而成,不但搭配數位化發動機控制裝置,並使推力增加6,全部工作將於2005年完成。

六、美洲豹式的外銷經驗

   美洲豹式外銷型戰機,可選擇配備Adour Mk804型或Mk811型噴射發動機,前者最大後燃推力與Adour Mk104型相同,後者則增為4207公斤,而機上的航電系統與英國的戰機類似。

美洲豹式戰機最後的總生產量已超過570架,除了主要的英、法兩國之外,還曾外銷阿曼24架、厄瓜多爾12架、奈及利亞18架,而印度則多達116架。

早在研發階段的1968年時,SEPECAT公司便已向印度空軍推銷美洲豹式戰機,直至1978年,印度政府才正式決定採用美洲豹式,作為該國的深入穿透打擊戰機(DPSA)。

19794月,印度簽約採購130架戰機及技術轉移、授權生產相關事宜;同年7月,第一批兩架先行向英國空軍租借的美洲豹式戰機,包括單、雙座型各一架,由英國飛抵印度。

新生產的美洲豹式戰機中,第一批35架由英國生產,配備Adour Mk804E型發動機,其餘則由印度HAL公司在國內生產,改用Adour Mk811型,迄今大約製造了100架。

(一)印度的改良:由於原來美洲豹式機上的NAVWASS系統可靠度不佳,後來印度空軍遂進行顯示攻擊測距慣性導航(DARIN)改良計畫,包括換裝法國Sagem公司的ULISS 82型導航系統、史密斯公司的抬頭顯示器、Crouzet公司的大氣資料套件,以及Ferranti公司的聯合地圖暨電子顯示系統(COMED)等,但仍沿用原來的Ferranti公司雷射測距目標標定裝置。

                    第一架經過DARIN改良的印度空軍美洲豹式,於198212月首度完成試飛。性能提升後的美洲豹式戰機於1982年達到初期作戰能量,1983年完成全戰備。

                    而為了再延長美洲豹式機隊的服役年限,印度目前又在進行DARIN Ⅱ性能提升計畫,改良項目有Sagem公司整合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環形雷射陀螺儀慣性導航系統、以色列Elbit公司的抬頭顯示器、智慧多功能顯示器(SMD)、印度自製的雙重任務電腦,以及干擾絲撒布裝置等。

                    此外,印度還曾自行改良10架美洲豹式海上打擊戰機,在機鼻配備一具湯松(ThomsonCSF公司的龍舌蘭(Agave)多功能空用雷達,雷射測距/標定儀移到了機首下方,並換裝DARIN系統,能攜掛海鷲(Sea Eagle)反艦飛彈。而在DARIN Ⅱ計畫下,美洲豹式海上打擊戰機的龍舌蘭雷達,還將被以色列Elta系統公司的產品取代。

(二)成為印度的主力攻擊機:印度空軍將美洲豹式攻擊機命名為「正義之劍式」,共成立了5個戰機中隊,其中第14中隊是首支配備該型機的單位,於19809月成軍,其次是19818月成軍的第5中隊;其餘3個單位分別是第61627中隊。

        除了配備美洲豹式海上打擊戰機的第6中隊外,印度的美洲豹式中隊都是擔負低空打擊及偵察任務。雖然至今已有35架美洲豹式戰機因故墜毀,不過短期內美洲豹式仍是印度空軍的主力攻擊機之一。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