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中共殲十戰機!

   中共96年年初不斷透過官方媒體誇肆報導殲十戰機成軍訊息,未來將搭配現有的蘇愷戰機進行高、低空戰術運用,對臺海領空將構成嚴重威脅。若依據我當前的防衛作戰計畫,未來空中接戰時,殲十必須先面臨第一波密集防空飛彈攔截,接下來才有可能和F-16正面作戰,而此時殲十燃油不夠充足,短時間必須脫離戰場也是一大考驗,更遑論殲十的後勤維修體系,難與F-16相提並論。

一、殲十戰鬥機簡介

  殲十戰鬥機是利用以色列之雄獅戰鬥機的設計發展而來,同時配備俄製發動機以及俄製、以色列製雷達電子系統和武器系統。由於原始的雄獅戰鬥機是從美製F-16改良而來,所以根本上算是一種集合四個國家技術發展的「拼裝」戰鬥機。與F-16相比,殲十的外型最大變化是增加了一對可動式前翼,並配備有相當先進的雷達電子和武器系統,綜合作戰能力強。

  此外,中共空軍面臨未來對臺作戰將扮演「首當其衝、全程使用」角色,故為適應未來高科技戰爭及武器裝備現代化之發展,現正全力加速其部隊的訓練結構調整與武器裝備、後勤技術及戰術層級之提升。綜析其整體訓練模式精進,確已較過往「量多」之整備模式,漸次導向於「質精」之發展目標,尤其近年連續外購戰機及長程運輸機,更充分顯示其加重科技含量與戰力提升之整體規劃,尤需注意的是,中共空軍已摒除過去傳統訓練模式,開始著重於新式武器裝備作戰性能之發揮與施訓效益分析,並積極構建空軍對抗性與合同性之訓練體系,期使能涵蓋各兵種、各專業技術,並貫穿各層次之訓練內容。

  根據2007年最新一期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報導指出,儘管殲十型戰機的量產可能引起兩岸安全情勢的變化,但殲十型戰機的設計仍顯粗糙,存在一些必須克服的缺陷,而該型戰機對地攻擊能力也不如批次較晚的美製F-16戰機。此外,多數軍事專家也認為,殲十倉促量產,尚非成熟產品,必有許多難以預知的缺陷,加以臺灣的空軍飛行員具有較高的素質,飛行戰技水準也高於共軍飛行員,殲十型戰機的問世尚不足以對臺灣空防安全構成決定性的威脅。

二、中共戰術難撼我臺海空優

  中共宣稱為殲十型戰機研製的國產渦輪發動機「太行」已處於可服役狀況,而且還可同時運用到殲十與殲十一型戰機上,但向俄羅斯追加進口大批AL 31F NAL 31F 戰鬥機的事實顯示,「太行」發動機短期內並不會大量裝備在殲十與殲十一型戰機上。

  從殲十型戰機的試飛過程來看,或許有較好的低空機動飛行性能,但在設計上,殲十型戰機仍存有許多缺陷,在第三代戰鬥機的研發上實為罕見。

  殲十型戰機的附面層板設計甚至留有第二代戰鬥機的痕跡,而發動機等系統仍依靠外國,武器整合上也相當貧乏。尤其在空對地打擊武器的質量上,殲十型戰機比F-16 戰機Block52BLOCK60 等批次所攜帶的武器系統相較,仍有隔代之差。

  外傳中共有意以殲十結合現有的蘇愷二十七及蘇愷三十進行高、低搭配戰術運用,或取代現有的蘇愷二十七和蘇愷三十,改以殲七、強五進行搭配。然而目前中共飛行員接受俄系的訓練方式,在機械操作及人員素質上,一旦臺海戰事爆發,共軍想取得制空權並非易事。

三、我國應採作戰策略

  我國臺海防衛作戰中,空軍是接戰的第一波武力,肩負空中攔截作戰與支援陸、海軍空中火力的重任,在IDF經國號、F-16及幻象2000-5等新一代戰機的接機、訓練、編成及成軍,分別擔負中、低及高空的攔截任務,且E-2T空中預警機加入空軍行列,更使我空防預警時間由原來的五分鐘延長至二十五分鐘,已有效強化我空防安全,加上三型新一代主力戰機換裝時,即不斷精訓勤練,在飛行人員的質與精方面,更超出中共空軍甚多,使我空防戰力加乘,進而提升空軍整體戰力。

  為避免中共靠著引進新戰機、部署大量彈道及巡弋飛彈的方式,動搖長久以來為臺灣所掌握的臺海空優。我空軍未來必須維持軍事技術上的優勢,並考量將現有的戰機,在中長期的戰力轉型計畫中,換裝為下一代新型戰機,使屈居數量劣勢的我方,在險峻的臺海作戰環境,爭取作戰主動,以掌握戰場優勢外,現階段我中華民國空軍飛行員素質上,亦較中共空軍為優,未來應積極、持續引進美、法之高層次戰備訓練模式,並以共軍之軍力為假想敵,賡續踏實訓練,有效逐步提升空戰戰力。

  此外,應採取攻防兼備之空權運用,以積極之攻勢作為,向前擴大戰略縱深,方能扭轉全般不利之戰略態勢。因此,我下一代戰機作戰能力,就必須要符合具備戰略打擊,空優及支援友軍聯合作戰的基本任務需求。並強化戰術戰法的靈活運用,以及重點發展航太科技,整合C4ISR系統以提昇戰場管理能力,建立遠距穿透、精準打擊之反制戰力,將能有效達成「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目標。

楊宏康、楊繼宇、熊念慈/青年日報 96122 3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