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程空運先鋒 An-124戰略運輸機

 

 

一、研發背景

  前蘇聯安托諾夫(Antonov)設計局研製的An-22雄雞(Cock)運輸機,在1965年2月27日首飛,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運輸機,可載重80噸,1974年停產時共計生產68架。1970年代末期,考量冷戰時期的戰略軍事對峙,前蘇聯中央委員會政治局下令研發An-400,研製一款比An-22運輸機載運量更大、航程更遠的長程重型戰略運輸機,以支援裝甲戰車、戰鬥機、直升機、飛彈發射架等重型裝備的全球戰略部署。

(一)An-124開始生產:1982年12月,第一架原型機完成處女航。第二架原型  機則在1985年巴黎國際航太展中首度公開亮相,改稱An-124禿鷹(Condor)長程重型戰略運輸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並在同年開始量產。1986年1月開始交機服役,1991年前蘇聯解體,生產線曾短暫中斷,隨後以低速生產方式進行,直至1998年共生產60架,平均每架造價依配置裝備而異,約7千萬~1億美元之間。

(二)提升An-124性能:安托諾夫設計局持續提升An-124運輸機的航電系統,大幅降低飛航組員的操控負荷,如An-124-100型機需要6名飛航組員,An-124-100M型機則減為4名,An-124-102型機更減為3名。

二、主要性能

(一)性能諸元:機長69.1公尺、機高20.8公尺、翼展73.3公尺、翼面積628平方公尺、淨重175,000公斤、載重150,000公斤、最大載重230,000公斤。4具有反推力的D-18渦輪扇葉發動機(每具推力51,600磅)、最大起飛總重405,000公斤、最大速度865公里/時、巡航速度800公里/時、實用升限12,000公尺、最大航程5,400公里(不含空中加油)。

     考量裝卸貨物的方便性,貨艙門分別設在機首和機尾,機首更可以完全向上打開,讓卡車直接駛入貨艙內進行作業,貨艙可載貨150噸或345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或270名傘兵。為支撐高載重量,起落架的機輪採雙輪設計,全機共有24個機輪(4個鼻輪、20個主輪),能在簡易的野戰跑道上起降。

(二)服役壽限:An-124運輸機的服役壽限原設計為7,500飛行小時,經過實際服役及結構檢測後,延長為15,000飛行小時;2000年後生產的An-124-100 M型機,服役壽限則訂為24,000飛行小時。早期生產的飛機進行結構提升之後,服役壽限可延長至40,000飛行小時。

(三)衍生機型:近年來持續研製An-124-150衍生機型,計畫改裝D18-T發動機及玻璃座艙航電數位系統(俄羅斯空軍已先改裝24架同款航電系統),可增加載重、航程及延長服役壽限至50,000飛行小時。此外還更新生產線上的組裝設備,預計2014年出廠試飛,2027年前可生產20架服役。

三、高性能打破世界紀錄

  高性能的An-124運輸機曾創下20多項世界飛行紀錄,如:1985年7月,載重17萬公斤爬升至高度10,750公尺,打破C-5運輸機的原紀錄;1987年5月,起飛總重4 5萬公斤飛行距離20,151公里(無空中加油),耗時25.5小時,打破B-52H轟炸機18,245公里的紀錄。最有趣的紀錄是,2001年4月,美軍EP-3E電子偵察機與解放軍殲8型戰機發生擦撞迫降在海南島,雙方在擱置侵入領空或攔截不當的爭議後,最後由第三國的An-124運輸機,於同年7月4日載運EP-3E電子偵察機離境歸還美國。
  An-124運輸機雖在1980年代開始生產,但並不輸給2000年之後設計的飛機。如懸臂式上單翼的機身結構、飛機的吊掛派龍架與吊艙組件等,都已廣泛採用先進的複合材料;飛機的操控系統也已採用線傳飛控系統;液壓控制系統更具備獨立及公用兩套系統,確保飛航操作的安全性。

四、民航營運前景看好

  1992年12月30日,An-124運輸機首度通過民航「適航認證」,到了2009年,獨立國協就有28架加入全球化的民航空運市場。當然,依國際民航組織規定,適航必須配裝「空中防撞系統」(TCAS)、「近地警告系統」(GPWS)等航電裝備以提升飛航安全。最重要的是,自1999年起獨立國協開始將An-124運輸機租給西方國家後,歷年來已包辦麥可傑克森演唱會、俄羅斯馬戲團,以及我國臺電核能發電機組、華航A-340模擬機等包機任務;而民國99年莎拉布萊曼在臺舉辦的「真愛傳奇」演唱會租借An-124載運舞臺裝備,也算是其常態業務之一。

  反觀其他民航運輸機,不論是空中巴士A-380或波音747,其載運量與裝載空間都比不上An-124。美軍的C-5與C-17運輸機,雖然分別擁有118噸與150噸的載運量,但只能從事軍事用途。因此,An-124運輸機的民航營運前景看好,未來應能夠以包機的方式持續獲取商業利潤。

 

許邁德/青年日報99年11月26日第7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