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苦功高的戰馬──B-25轟炸機

 

 

  美國陸軍航空隊在二次大戰時間,以B-17、B-24與B-29等重轟炸機,對軸心國進行戰略轟炸,成功削減敵軍戰爭實力,但美軍陸航的中型轟炸機,除了參與戰略轟炸任務外,也肩負起其他戰術攻擊任務,尤其是B-25轟炸機,更是在各大戰區活躍的主力機種,居功厥偉。

一、發展源起

  1930年代後半,世界戰雲密布,美國境內各個飛機公司都在美軍的要求下,積極研發新型戰機,其中北美公司在1938年,以XB-21試驗轟炸機為基礎,研製了NA-40原型機,雖然最初NA-40是要賣給受到戰爭壓力更大的英國與法國,當作對地攻擊機使用,但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對其也同樣抱有濃厚興趣。

  1939年4月,雖然NA-40原型機在測試中墜毀,但美國陸航依舊決定採用這款中型轟炸機,並將其命名為B-25「米契爾」式,以紀念美國軍用航空與空權概念的先驅者──比利‧米契爾。

B-25轟炸機採用上單翼、雙垂尾與雙引擎設計,使用R-2600-9汽冷引擎,每具引擎最大可達1,700匹馬力,在初期量產後,B-25還加裝了保護乘員的裝甲板與自封油箱,強化防護力與生存性。

後來的B-25成了盟軍對地掃射與攻擊的利器,多款改良型都在機首加裝多挺12.7公釐口徑重機槍,B-25G還加裝一門人工裝填的75公釐榴彈砲,再配上彈倉內的降落傘炸彈,地面上或水面上的軟硬目標都難逃B-25的「毒手」。B-25的最終構型──B-25J雖然沒有安裝機砲或榴砲,卻在機首安裝14~18挺12.7公釐口徑重機槍,對地掃射的能力,只有「槍林彈雨」四字形容。

B-25也是一款極為堅固的轟炸機,美軍第321轟炸大隊一架暱稱為「補丁」的B-25,在整場二次大戰期間曾經六度以機腹降落,機上還有高達400個高砲彈孔,副翼也多次被擊傷,導致平飛時,左副翼必須轉8度角、加上右舵6度角,才能平直飛行,也讓該架轟炸機被嘲笑是「在天空飛的螃蟹」。即使如此,該架B-25轟炸機卻持續服勤至戰爭結束才報廢。

二、參戰經歷遍及歐、亞、非

B-25參與了二次大戰每個戰區的戰事,絕大部分的戰績是在遠東,無論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乃至中緬印戰區,都能夠看到B-25低空飛行,以改裝的機首多挺機槍掃射地面目標,或是以所謂的「彈跳炸彈」攻擊水面艦艇,尤其是美駐華第14航空軍的B-25,甚至對行經臺灣海峽的日軍船隻進行密集打擊,幾乎癱瘓日軍交通線。

在南歐與北非戰區,B-25同樣被美國陸軍航空隊用以對地打擊任務,從艾爾阿拉敏的沙漠到卡西諾的山峰,B-25以炸彈與機槍向德、義等軸心軍宣示其「存在」,尤其B-25航程又比其他攻擊機(如A-20與A-26)更遠,更適合進行穿透打擊。

雖然美軍駐英第8航空軍未使用B-25轟炸機,但是英國皇家空軍購買了將近900架B-25,除進行中距離戰略轟炸任務外,也在諾曼地登陸後,參與對地打擊任務。

三、登上航空母艦空襲東京

1942年4月,在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要求下,美國陸軍航空隊與美國海軍聯手合作,將陸基的16架B-25轟炸機,運上「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並在另一艘「企業號」航空母艦的掩護下,前往日本近海放飛,待轟炸東京後,再飛往中國大陸浙江沿海地區降落,加入陳納德的「飛虎隊」繼續作戰。

這場任務由美國陸航老練的飛行員杜立德中校策畫與執行,其中最困難的部分就是讓陸基的B-25從短小的航艦甲板起飛,但杜立德與其組員在艱苦訓練後,把特別改裝的B-25轟炸機的潛能發揮到極限,在1942年4月18日起飛時,他更親自駕駛第一架B-25起飛(跑道最短),飛往日本。

與後來B-29等重轟炸機轟炸日本相比,這只是一場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的任務,對日本造成的損失也微不足道,最後這些B-25轟炸機也因為油料不足,除了一架轉降蘇聯的海參威外,全數墜毀。日軍事後也對幫助美軍的中國浙江軍民展開大規模報復,甚至動用731部隊的細菌武器,我軍民死傷高達25萬人。這場行動鼓舞了同盟國的士氣,也迫使日本發動中途島海戰,直接影響太平洋戰區的戰爭進程。

四、突襲新竹,震撼日軍「絕對國防圈」

1943年11月,由陳納德將軍指揮的美國第14航空軍,在中國大陸江西遂川前進基地完成後,決定跨海長距離奔襲日軍帝國海軍航空隊在臺灣的重要基地──新竹機場。

這次任務共派出美國陸航第74中隊的8架P-51A與449中隊的8架P-38G戰機,攻擊主力則是由我國空軍與美陸航聯合編組的「中美混合團」(CACW),以及美軍第11轟炸機中隊共14架B-25D轟炸機擔任。

雖然在這次任務中,B-25轟炸機群只是單純擔任轟炸機角色,待掩護的戰機掃射後,才在300公尺高度低飛投彈,把跑道與其他設施炸得千瘡百孔,三型機的聯合行動,更一舉摧毀多達54架日機,出擊機隊全數平安返航,戰果十分輝煌。這也是我空軍自1939年10月漢口大捷以來,最成功的一次空軍作戰行動。

這次空襲行動不但震撼了日軍號稱的「絕對國防圈」,打擊日軍士氣,更迫使日軍自東北等地加派航空兵力進駐臺灣,並且計畫所謂的「捷一號」作戰,摧毀第14航空軍在豫湘桂等地的前進基地,進而保護東南亞與臺灣海峽的海上運輸線。

五、豐碩戰果奠定歷史地位

就戰果而言,B-25是二次大戰中極為優異的一款對地打擊機種,其低空操控性能既穩定又順暢,改裝後火力極為強大,機體設計又超乎想像堅固,加上在二次大戰的許多戰例,使其成為一代名機。

在二戰結束後,雖然美軍很快將B-25退役封存,但其他國家仍持續使用,如我國就在古寧頭大捷期間,以B-25與B-24聯手轟炸共軍登陸灘頭,摧毀共軍船團,阻止其增援到來,印尼甚至到1979年才讓B-25退役。

時至今日,總生產量將近1萬架的B-25,仍有大約數十架在飛行,大部分都是保存良好的骨董機,也有少量B-25轟炸機持續擔任消防與巡邏任務。

 

徐逸文/青年日報103年2月28日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