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機求生裝備對飛行員的重要性

 

 

  不論是誰駕駛著任何先進的戰機,都有可能遭遇武器攻擊、機件故障,以及操控不當等意外。因此,先進戰機除運用航空尖端科技以符合作戰需求外,也須考量操控戰機的飛行員在執行任務時遭遇意外的存活率;發揮戰機空中戰力同時確保飛行員的生命安全。

  為提升戰機飛行員的存活率,首先要設計緊急時安全脫離戰機的「彈射座椅」,然後是安全著陸的「降落傘」,最後是「求生包」(包括救生艇),得以面對降落後各種嚴苛環境如高山、叢林、外海、沙漠、冰雪及敵區等,讓飛行員妥善運用即刻救援,或能獨自求生等待救援。

一、求生裝備

(一)彈射座椅:早期的飛機因速度較慢、機翼較大的「高飄降比」,當發生不幸意外,大都有時間採用飄滑的迫降航線,緊急降落在機場或地形平坦的野外;若情況相當急迫,飛行員可自行打開座艙罩後跳離飛機,再運用傳統的降落傘安全飄降逃生。後來的飛機因速度較快、機翼較小的「低飄降比」,出現意外時大都沒有足夠的時間安全迫降,飛行員也無法自行打開座艙罩跳離;因此,彈射座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逐漸成為戰機的必要裝備。

1.各國產製情形:彈射座椅研發初期,彈射動力是採用高壓縮空氣,然因氣體密封維持與動力強度不符需求,宣告失敗。隨後發現以炸藥驅動方式較可靠而改用火箭動力,成功研發「第一代彈射座椅」;德國先於1943年開始量產,配置在德製He-162、He-219、Do-335等戰機。

   二戰後,美、英、俄等國航空工業居領先地位,當前較知名的彈射座椅如美國「先進概念彈射座椅」,配置在A-10、B-1B、B-2、F-15、F-16、F-22、F-117、T-46A等戰機;英國「馬丁貝克彈射座椅」,配置在AT-3、F-104、F-5、F-14、F-35、幻象2000、IDF、PC-9、PC-21、T-6C等戰機;俄羅斯「K-36彈射座椅」,配置在MiG-25、MiG-29、SU-27、Yak-36、Yak-38等戰機。上述任一款彈射座椅皆採用先進的全自動彈射程序,只要飛行員制動彈射機制,就會自動完成所有程序,號稱「第二代/第三代彈射座椅」。

2.我國使用狀況:我空軍目前部署的噴射型戰機均使用英、美彈射座椅,例如幻象2000、IDF、F-5、AT-3等戰機配置英國馬丁貝克系統;F-16戰機配置美國先進概念系統。

(二)降落傘:與彈射座椅配套運作的降落傘系統,包含座椅穩定與減速傘、主降落傘的外導引傘、主降落傘等;各降落傘由傘衣、傘繩、連接器、開傘器等組成。以美國先進概念II型彈射座椅為例,其全自動模式依序為:飛行員制動彈射跳傘機制、座艙罩彈離、人椅彈出座艙外、座椅穩定與減速傘釋出後展開、主降落傘的外導引傘釋出後展開、座椅穩定與減速傘分離、人椅分離、主降落傘釋出後展開、飛行員向下飄降、求生包釋出、救生艇充氣、飛行員安全降落於陸上及海面等。

     此外,飛行員必須隨身穿著求生背心,配置於後頸前胸處,遇水時會自動充氣,讓飛行員即使昏迷也能保持臉部朝上浮出水面,不會阻礙自然呼吸;相較以往,求生背心穿著於兩臂腋下,飛行員制動才能充氣,可能會因昏迷溺水而殉職。另隨身備有傘刀、筆型信號槍與自衛手槍等,當降落傘飄降在大樹上,可割斷傘繩以安全著地;信號槍能指示所處位置給搜救人員;自衛手槍則僅攜於進出敵區時。

(三)求生包:其裝備會因不同任務地區而異,主要包括跳傘後自動發報的信標器(URT-33)、緊急無線電通話機(PRC-90)、手電筒、信號燈、太陽反光鏡、哨笛、護目鏡、乾糧(薑糖、餅乾、牛肉乾、水果、可可粉等)、急救藥包(清洗皂、繃帶、紗布、藥棉、消炎藥膏、防蟲藥膏等)、飲水、太陽蒸餾集水袋、海水淡化劑/染色劑、鹽片、驅鯊劑、海棉、防潮盒、防水火柴、指南針、地圖、求生刀、救生艇與補漏夾、水袋式海錨、手划槳、求生指南等;救生艇有約6.1公尺的繩索與飛行員聯結。

二、求生案例

  最安全的求生裝備,也需要飛行員了解其性能並妥善運用,才能提高意外發生時的存活率;因此,平日對海、陸求生裝備的學習與熟練,是增加求生信心與應變能力的不二法門。

(一)回顧抗日期間,閻海文烈士的戰機受攻擊後跳傘逃生,遇圍捕生擒時,他運用自衛手槍擊斃數名日軍,並用最後一顆子彈自殺以免被俘。

     美籍志願大隊「飛虎隊」的飛行員,在飛行夾克上縫製身分證明的「血幅」,寫著「來華助戰洋人,軍民一體救護」,讓不少跳傘逃生降落在淪陷區的美籍飛行員,獲得當地民眾救援而安全返回國軍駐地,這也是當年極有效的另類求生裝備。

(二)冬天跳傘風險更高。某位飛行員在山區跳傘逃生,搜救單位順利標定其位置並獲得無線電通話,但天氣不好無法進行空中救援,又因位處深山使地面救援時間拉長,超過「黃金72小時」。所幸飛行員妥善運用求生裝備,保持體溫、體力而安全獲救。

     一架雙座戰機失事,兩名飛行員於海上跳傘逃生,其中一位因求生背心與救生艇皆未充氣而失蹤;另一位雖順利救起,卻因未穿著防水防寒飛行衣而失溫,不幸殉職。在未穿著防水防寒飛行衣的情況下,遇水溫低於攝氏10度,在1小時內救起的存活率50%,超過1小時則幾乎為零。此後,訂定飛行員穿著防水防寒飛行衣的海水溫度標準,並更換遇水會自動充氣的求生背心。

(三)一架雙座戰機的雷達光點在山區消失,搜救單位未收到URT-33的定位訊息,當時天氣不好又位處高山,空地搜救超過黃金救援時間;最後發現戰機撞山,兩名飛行員未彈射跳傘而在座艙內殉職,所以URT-33才沒有自動發報。經檢討,戰機加裝具備GPS精確定位與墜機自動發報等功能的SARBE 6-406G信標器。

三、未來發展

  人性考量戰機飛行員遭遇意外的存活率,提升求生裝備的性能與訓練,必然是航空界的發展趨勢。例如螺旋槳教練機(T-6C、PC-9、PC-21)、直升機(Ka-50/52攻擊直升機)等,均將彈射座椅列為制式配備;降落傘與求生包的功能,大都符合飛行員的緊急求生運用,改良幅度不大。

  而緊急搜救單位對組織的建制與分工、專業人員的招募與訓練、山區與海上搜救裝備的提升等,尚有政策制定與預算編列的討論空間,其關鍵在如何才能符合跳傘求生「黃金72小時」的救援需求。

 

許邁德/青年日報104年11月21日第7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