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製Mi-28N攻擊直升機

 

 

  當前國際情勢因區域性衝突、恐怖攻擊等威脅不斷發生,美俄兩大軍火製造集團無不卯足全力展示性能優異的軍備,企圖吸引有因應此種威脅需求的買家下訂單,期望經由大量製造減低研製的高額耗費。俄羅斯的Mi-28攻擊直升機,就是此種情境下的代表作之一。

一、Mi-28N的誕生

  冷戰期間,美蘇兩強不斷擴充軍備、提升性能以爭奪全球霸主地位,在空中武力的戰機研發上,更是不遺餘力。

(一)改良前的「阿帕契斯基」:前蘇聯鑑於Mi-24「雌鹿」攻擊直升機已服役近40年,1972年,由俄羅斯米爾設計局展開新一代Mi-28「浩劫」攻擊直升機研發計畫。與此同時,美國陸軍鑑於AH-1「眼鏡蛇」攻擊直升機在越戰中的傑出表現,於1972年底提出「先進攻擊直升機」研發計畫。1975年9月30日,能在各種天候與地形條件下擔負日夜間作戰任務的AH-64「阿帕契」攻擊直升機,首先完成處女航。前蘇聯的Mi-28則在1982年11月10日首飛,1989年完成近九成系統驗證,並在法國巴黎國際航展首度亮相。

     有趣的是,Mi-28攻擊直升機的設計理念與作戰特性大都與AH-64攻擊直升機相似,僅在夜間作戰能力上有明顯落差,因此在國際航展中被媒體戲稱為「阿帕契斯基」攻擊直升機;以多數俄羅斯人的姓氏「斯基」隱喻其作戰性能第二。

(二)改良後的「黑夜獵人」:隨著世局演變,前蘇聯在1991年解體,美蘇兩強對峙的「冷戰期」結束,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在「後冷戰期」適度刪減國防預算。若以美國跟俄羅斯為首的獨立國協相較,在軍事研發與採購的國防預算上,獨立國協更顯緊縮態勢。

     面對預算不足的困境,Mi-28攻擊直升機只好把量產計畫延期,轉而持續進行花費較少的性能提升計畫,如:1994年加裝翼端反制系統、桅頂毫米波雷達、機鼻紅外/雷射瞄準系統等,將Mi-28H提升為日間型全天候攻擊直升機;隨後在主旋翼桅頂加裝夜間偵測系統,進一步提升為Mi-28N夜間型攻擊直升機,並於1996年8月及10月完成Mi-28H、Mi-28N原型機的首飛測試。

     第一架生產型Mi-28N攻擊直升機在2004年4月完成首飛,2005年6月交由俄羅斯空軍執行作戰測試與評估。值得一提的是,此階段Mi-28N原型機的夜間作戰能力,已經與AH-64攻擊直升機不相上下,洗刷「阿帕契斯基」作戰性能第二的隱喻,從此特別暱稱它為「黑夜獵人」。

  回顧Mi-28攻擊直升機從研製到性能提升,米爾設計局歷經波折,1984年10月,因前蘇聯空軍選中卡莫夫設計局的Ka-50「黑鯊魚」(Black Shark)攻擊直升機,Mi-28曾一度於1993年中止研發計畫;好在俄羅斯空軍考量其傑出特戰性能,雖缺乏足夠的採購經費,仍在1996年開始接機並進行作戰測試評估,2003年宣布編入作戰序列,2006年正式服役。

二、設計構想

(一)武器諸元:Mi-28攻擊直升機採用傳統構型,單一水平主旋翼5葉、右側垂直尾旋翼4葉及左側水平尾翼,前後縱列式雙座駕駛艙2員、客艙3員(用於戰場搶救),後3點不可收放的單輪式起落架(3輪皆裝設減震支柱);另在機身中段兩側短翼下,可分別裝設2具派龍架,以利加掛各型武器或外油箱等。此外,其發動機進氣道除特設防沙塵與異物裝置,也導入熱排氣以防冰;為反制熱導引武器攻擊,發動機排氣口加裝抑制紅外線的護蓋。另考量特種作戰機動性,機艙內置輔助動力系統(APU),能自行啟動發動機,無需外電源與氣源車的地勤支援。

(二)傑出特戰性能:為因應戰場的複雜性,Mi-28前後座飛行員皆配置頭盔目標指示器以運用先進雷射導引火控系統,主要分工任務為:前座擔任領航暨武選官,後座為正駕駛;前座操控2A42機砲及對空、對地飛彈,後座操控掛載的炸彈、火箭及機槍莢艙等各型武器。

     為提高作戰存活率,Mi-28強化機身防彈功能。因其特種作戰任務為支援前線地面部隊、全天候不分晝夜搜索並摧毀敵軍特定目標,如:裝甲車輛、油彈庫、碉堡、指揮所、部隊與火力集結區,以及低空與低速的空中載具等戰術目標;發動攻擊時,必須採取低空高速的戰術航線,才能有效滲透敵軍戰區。然而,此舉必然暴露在敵軍防空火力網的威脅中;因此,Mi-28N採全金屬半硬殼機體結構、座艙加裝鈦合金裝甲與防彈玻璃窗等,以有效防護7.62、12.7、20公分等機槍砲甚至穿甲彈的攻擊,另裝設反飛彈的熱焰誘餌投放器以進行主動防禦。機體結構也相當堅實,能以每秒10公尺垂直下降,提升飛航組員墜機存活率。

三、失事案例

  然而,Mi-28N攻擊直升機迄今曾發生3次失事、4位飛行員殉職的紀錄。2011年2月15日10時40分,1架Mi-28N墜毀,肇因為發動機齒輪盒故障,以至於緊急落地時駕駛艙先行觸地,造成正、副駕駛受傷,送醫後1位飛行員殉職。2015年8月2日,1架Mi-28在特技飛行表演中墜毀,地面觀眾無人受傷,正駕駛殉職,副駕駛報告指出「遭遇液壓系統故障」,俄羅斯軍方也在調查期間停飛所有該型直升機。2016年4月12日1時29分,1架Mi-28N攻擊直升機在敘利亞附近墜毀,造成正、副駕駛殉職,失事肇因調查中,但已排除遭武力攻擊。

四、未來發展趨勢

  俄羅斯計畫於2017年研發並測試Mi-28NM原型機,進一步提升其對地攻擊戰力與作戰操控性能。俄軍方部署287架,規畫搭配Ka-52「短嘴鱷」(Alligator)攻擊直升機執行特戰任務。俄羅斯陸軍則延至2004年才接收首架Mi-28原型機,隨後在2006年完成Mi-28N生產型交機,並於2015年共計採購67架以全面汰除Mi-24攻擊直升機。

  外銷部分:阿爾及利亞40架、伊拉克30架、肯亞16架、委內瑞拉14架;土耳其取消原訂的32架;北韓提出採購意向書;印度正在評估改裝法國與比利時的空電系統,或採購美製AH-64攻擊直升機。截至2016年,Mi-28N已獲得352架生產訂單,相較於早已生產超過1,200架的AH-64雖略遜一等,Mi-28在售價上仍占有優勢,每架便宜約600萬美元(單價分別約1,600萬與2,200萬美元)。物超所值永遠是採購的誘因之一;在未來的商業戰場上,依然是一場未定案的「浩劫」競爭。

 

許邁德/青年日報105年6月27日第3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