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空軍黑鷲特技飛行小組

 

 

一、成軍歷史

南韓由於外在軍事威脅、內在民族性影響,與歐美航空先進國家或亞洲地區其他國家相較,飛行特技活動相對低調許多,其特技飛行表演的濫觴,可追溯至韓戰甫結束的1953年10月,由P-51型野馬式戰鬥機進行表演。

1962年10月2日,南韓空軍創立藍色軍刀小組(Blue Saber),以4架F-86型軍刀式噴射戰機進行表演。1967年10月3日,南韓空軍才成立正式的黑鷲特技小組(Black Eagle),採用F-5A 型自由鬥士式噴射戰機,以6機進行表演。然而1978~1993年之間,由於朝鮮半島情勢緊張,黑鷲特技小組解散,南韓空軍也停止飛行表演活動。

隨東、西方冷戰時期結束,南、北韓對峙情勢趨緩,南韓空軍體認到公關的重要性,1994年12月12日,在第8聯隊重新成立黑鷲特技飛行小組,正式名稱則為第239特別飛行中隊(SFS),編製8架A-37B型蜻蜓式(Dragonfly)攻擊機,並以6架飛機進行表演。

二、蜻蜓式攻擊機為表演主力 

(一)發展沿革與使用狀況:A-37B型蜻蜓式攻擊機,由美國塞斯納飛機公司因應越戰需求而研製,其改良自T-37型噴射教練機,自1963年開始研發,第1架原型機於同年10月首度試飛成功。初期直接以T-37型教練機改良成蜻蜓式攻擊機,型號為A-37A型;A-37B型則是第一款生產機型,並於1967年9月試飛成功。直至1977年,才關閉此攻擊機生產線。

            除了美國空軍、航空國民兵,A-37B型攻擊機曾在越戰期間大量軍援南越空軍,主要用於空中密接支援、反叛亂(COIN)等任務。部分在越南統一後由北越空軍接收。此外,A-37B型也外銷中南美洲哥倫比亞等國。南韓空軍於1976年10月,接收第一架前南越空軍的A-37B型攻擊機後,目前只配備於駐防原州基地的第8聯隊。

(二)機體設計與武器載酬:蜻蜓式攻擊機全長8.92公尺,高2.69公尺,翼展10.92公尺,最大起飛重量6,350公斤,配備2具通用電機公司的J85-GE-17A型噴射發動機,每具推力1293公斤,最大飛行速率為每小時816公里,最大航程740公里,實用升限12,730公尺,其機體結構與起落架均經過強化,機內油箱換裝自封式,以提高低空飛行的存活性。翼端加裝固定式副油箱,機翼下也增設掛載點。

            機上固定武裝為機鼻右側配備的1挺 GAU-2B/A型7.62公釐六管旋轉機槍,射速達每分鐘6千發。每邊翼下則各有4處掛載點,酬載量2,177公斤,可攜掛副油箱、AIM-9型響尾蛇空對空飛彈、機砲、機槍莢艙、火箭莢艙或高爆炸彈等。

(三)並列式座艙:A-37B型攻擊機採用較少見的並列式座艙設計,配備2個彈射座椅,並加裝裝甲板保護。為因應黑鷲特技飛行小組表演任務需求,僅保留A-37B型攻擊機左邊駕駛座,並將右邊座位改裝為油箱,噴煙裝置則設於機尾右側。

(四)專屬塗裝:南韓黑鷲特技飛行小組的機體專屬塗裝,與美國空軍雷鳥特技小組(Thunderbirds)相似,採白底及紅、藍色條,機翼、機體下方另有一隻大黑鷲圖形,座艙兩側漆有隊徽,垂直尾翅上則有表演機號。

三、隊員服裝與演出內容

    黑鷲特技飛行小組進行表演時,隊員皆穿著黑色連身飛行服,其左胸前繡有白色隊徽,左臂配戴南韓國旗,右臂則是藍底白邊的表演機位章。黑鷲特技飛行小組完整表演時間約15分鐘,採用白色噴煙,表演內容包括三機編隊起飛,四機菱形編隊,六機編隊、扇形展開,雙機對頭交叉通過,以及心形、太極噴煙圖案等;且因表演機飛行速度較慢,並未設計高速、驚險科目,表現中規中矩,只是雖不強調驚心動魄視覺效果,卻兩度發生飛機失事意外。

點選圖片可以看到大張的圖片和圖說!

  四機菱形編隊

六機編隊

 

 

 

 

 

四、告別與重生

20071021日,黑鷲特技飛行小組在首爾基地進行最後一次公開表演後,就正式解散,而老舊的A-37B型表演機也隨之除役。南韓空軍預計於2009年成立新特技飛行小組,換裝自製T-50型金鷲式(Golden Eagle)噴射教練機,屆時嶄新的黑鷲,又將重新翱翔在朝鮮半島的天空。

宋玉寧/青年日報97年1月14日第3版

 圖片來源/宋玉寧

 


 

1  四機菱形編隊

BACK

 

2  六機編隊

BACK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