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不衰的空防利器──魔法飛彈

 

 

前言

1992年我國空軍向法國達梭公司採購60架幻象2000-5型戰機,並首度引進480枚魔法(Magic)二式短程空對空飛彈。魔法飛彈與響尾蛇飛彈是冷戰時期歐美國家最重要且普遍的短程空對空飛彈,迄今仍在許多國家空軍服役。

一、魔法飛彈vs.響尾蛇飛彈

(一)外觀魔法飛彈與響尾蛇飛彈都是由被動紅外線導引的飛彈,不但具備射後不理能力,還可在任何空速下發射。魔法飛彈的外形也與響尾蛇飛彈相似,飛彈鼻端裝有透明鼻錐罩,內部配備紅外線尋標器,彈體尾部有4片能自由轉動的梯形彈翼,飛彈前段則具備4片控制俯仰、滾轉的全動式彈翼,但魔法飛彈前方另外還裝有4片固定式梯形彈翼。

(二)使用範圍:雖然在自由世界不若響尾蛇飛彈受歡迎,但配備魔法空對空飛彈的國家也不少,包括埃及、希臘、印度、約旦、科威特、利比亞、羅馬尼亞、秘魯、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委內瑞拉等國。中國甚至曾於1980年代以逆向工程方式,成功仿製霹靂七型(PL-7)空對空飛彈,不過後來並未服役。

二、魔法飛彈的研發歷程

(一)1966年研發:1966年法國馬特拉公司(MATRA,現今的MBDA),為了與美製AIM-9型響尾蛇(Sidewinder)飛彈競爭自由世界的空用短程飛彈市場,便開始自費設計新型空對空飛彈,1969年獲得法國政府撥款支持,1971年首次公開研發成功的R550型魔法空對空飛彈,簡稱魔法飛彈。

(二)1972年試射:1972年1月11日,魔法飛彈由1架流星式(Meteor)噴射戰機攜掛實施第一次試射,並成功擊落CT20型噴射靶機。魔法飛彈全長2.75公尺,彈翼翼展0.67公尺,彈體直徑0.157公尺,發射重量89公斤,配備1具Romeo Butalene固態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飛行速率3馬赫。

魔法飛彈配備1具以氮氣冷卻的AD3601型紅外線尋標器,在戰機發射前即可完成自動搜索,但此尋標器的靈敏度不足,故須採用尾追模式並對準敵機的後方發射。彈體內裝有13公斤的高爆破片彈頭,搭配紅外線近發引信,可在1.8秒內完成啟動,殺傷半徑5公尺,飛彈的最小射程300公尺,最大射程為15公里。

(三)19761984年量產:1976年魔法飛彈正式量產,,除了在法國海、空軍服役外,也陸續配備不少歐美戰機,包括幻象Ⅲ、幻象F1、幻象2000型,美洲豹式(Jagur)、超級軍旗式(Super Etendard)、F-8型十字軍式、A-4型天鷹式,甚至連俄製MiG-21、MiG-23型戰機都能搭配發射,法國最新型的飆風式(Rafale)戰機,也採用魔法飛彈與MICA空對空飛彈的搭配。魔法飛彈最終於1984年正式關閉生產線。

三、魔法二式飛彈的優勢性能

魔法二式飛彈自1986年開始服役,發射重量略增為90公斤,最小射程為500公尺,最大射程增加至20公里,對頭攻擊的射程為5公里。此外,魔法二式的彈徑雖然比響尾蛇飛彈稍大,但仍可迅速改裝,並攜掛在相同的發射架上。1989年5月,美製F-16型戰機已成功試射魔法二式飛彈,因此目前巴基斯坦空軍F-16A/B型便具備發射魔法二式飛彈的能力。

(一)縮短準備時間:因應未來的空戰環境需求,馬特拉公司1983年起便開始改良魔法飛彈,研發性能更佳的魔法二式飛彈。魔法二式的彈鼻改採不透明鼻錐罩,並換裝新型紅外線尋標器、主動式無線電近發引信、數位化自動飛行裝置,以及SNPE Richard固態燃料火箭發動機,大幅縮短飛彈發射前的準備時間。

(二)全方位發射能力:換裝新型火箭發動機,增加魔法二式的推力達10%,機動性提昇,彈體也能承受50公克的負荷。而新的AD3633型紅外線尋標器,則使魔法二式飛彈具全向位發射力,可對敵機進行對頭攻擊,追蹤靈敏度也更高,還能與戰機的射控雷達同步轉向敵機方向,自動搜索空中目標,最遠可在30公里外就鎖定目標。

(三)成本低廉而有效:R550型魔法飛彈服役已逾30年,馬特拉公司也研發出新型的MICA空對空飛彈,但對於目前使用法製戰機的國家而言,魔法飛彈仍是成本低廉且有效的空用武器,且草木皆兵的冷戰時期早已結束,對武器的需求也不若以往,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包括我國空軍都仍會將R550型魔法飛彈當成最主要的短程空對空飛彈之一。

四、實戰經驗

1982年福克蘭戰爭(Falklands)期間,阿根廷空軍的幻象ⅢE型戰機,曾配備魔法飛彈執行任務;該國海軍航空隊的超級軍旗式戰機,也在戰後開始攜掛魔法飛彈。伊拉克戰機曾於19811988年間的兩伊戰爭中使用魔法飛彈。近年來則可在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1995年的波士尼亞衝突中,見到聯軍戰機掛載魔法二式飛彈執行戰備的身影。

宋玉寧/青年日報9914 3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