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製蘇愷35、37型 戰機界新寵兒

 

 

一、蘇愷戰機聞名國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冷戰爆發,美、蘇兩大強權都致力發展先進的武器裝備,鞏固本身與盟國的軍事力量,以因應敵對陣營帶來的軍事威脅,美製、俄製的武器成為全球主流,並透過外銷,讓東、西方集團,乃至第三世界國家採購。就戰機發展來說,美製戰機以F-14、F-15、F-16、F-18等為主要特色,擔負掌握制空權的重任;俄製戰機則以「米格」與「蘇愷」系列聞名國際,米格、蘇愷儼然成為俄製戰機的代名詞。

  就蘇愷系列戰機而言,成立於1939年的「蘇霍伊設計局」是催生這些戰機的推手,所研發的飛機不僅為俄羅斯空軍與海軍使用,包括中國大陸、印度、波蘭、捷克、匈牙利、敘利亞、埃及、喬治亞、安哥拉、伊朗等國都是蘇霍伊設計局的顧客,外銷狀況極佳,足以與米格設計局分庭抗禮。

二、Su-35Su-37 蘇愷家族王牌新星

  事實上,蘇霍伊設計局在戰機的研發上著墨甚深,歷年來的成果也受到矚目。從家族系列的第一款Su-1高空截擊機開始,蘇霍伊設計局研發的觸角甚廣,舉凡輕型轟炸機、戰鬥機、地面攻擊機、攔截機、教練機、艦載戰鬥機、單座特技飛機、商務飛機、噴射客機等機型,均是其發展項目。其中,以多用途功能及航電裝備享譽全球的Su-35及改良型Su-37無異是蘇愷戰機家族中的王牌機種。

三、Su-35的誕生

  Su-35(Flanker-E)是俄羅斯相當看好及戮力發展的新一代戰機,具備多用途、遠程打擊的特性,與Su-27有家族血統關係。由於Su-35的綜合性足以超越現有的同類型蘇愷戰機,故世界各國持續關注其發展;特別是Su-35被雷達發現的機率很低,確實為西方國家空防帶來隱憂。提及Su-35的發展歷程,必須先談到Su-27系列戰機。Su-27是蘇霍伊設計局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研發的空優戰機,主要以能超越美製F-15、F-16戰機為目標。

  當Su-27問世後不久,蘇霍伊設計局決定在Su-27S的基礎上力求精進與改良,因而提出Su-27M的發展計畫,希望將其打造成全天候、多用途、制空戰力強的優質戰機。1987年,Su-27M首架原型機出廠,這是共青城飛機製造廠(KnAAPO)從一架Su-27S改良而來;1992年4月,首架全新生產的Su-27M原型機首飛,因其規格與量產型相同,1992年9月,Su-27M受邀參加法茵堡防空展,基於商業利益考量,蘇霍伊設計局將Su-27M更名為Su-35,希望給予買家全新觀感。

四、Su-35的性能與特色

(一)性能諸元:Su-35的戰鬥重量為20.3噸,最大起飛重量34,000公斤,機長22.2公尺、翼展15.15公尺,最大平飛速度每小時2,450公里,實用升限18,000公尺,航程可達4,000公里。在型號區別上,Su-35是單座戰機、Su-35UB屬雙座戰機與教練機、Su-35BM則是最新改良型,特色是取消鴨式前翼,以降低戰機的氣動阻力。

(二)採用推力更強的發電機,強化動力系統:Su-35因機體放大,機身淨重增加,為維持飛行合適的速度,必須依靠推力更大的發動機,因而除原先採用的AL-31F發動機外,另也使用AL-35F,藉AL-35F增加發動機進氣口直徑的特性,提升進氣量,讓發動機產生的推力更符合需求。至於Su-35BM的動力系統也進一步獲得強化,改用推力更強的AL-41F型發動機,這是最新世代的俄製發動機,兩具發動機開啟後燃器的總推力可達29噸。

(三)增加外掛點,提高酬載量:無論是Su-35或Su-37,戰機兩翼均各加一個外掛點,共有12個外掛點,採用多用途掛架可有14個外掛點,武器酬載量提升到8,000公斤,正常空戰酬載為1,400公斤,機翼外側可掛短程的R-73飛彈或電戰莢艙。至於該型戰機配備的空對空武器包括10枚R-77飛彈及兩個翼端莢艙;8枚R-27或R-77飛彈,或其混合及4枚R-73飛彈;若使用多用途掛架時,R-73可增為6枚。

(四)裝設多功能顯示器,座艙升級:Su-35使用玻璃化座艙,座艙儀表板裝有2具9×12吋的大型多功能顯示器,以及3具小型顯示器,大型多功能顯示器可顯示多種圖像和戰術態勢,並搭配具有30度大視角的抬頭顯示器。至於Su-37的座艙更為乾淨俐落,內有4個大型彩色顯示器,幾乎看不到傳統儀表。

(五)探測系統提升,飛行資訊更精確:若將Su-35與Su-27S相比,Su-35因雷達與光電系統探測距離較Su-27S長,可幫助飛行員掌握更多的空域資訊,使本身與僚機的配合度更高;而Su-35的每項探測系統均有比Su-27S更多的操作模式,能對目標與威脅進行更精確的分類。

(六)配備先進雷達,提高搜索角度:Su-35配備先進的IRBIS-E型雷達,這是一種具備額外機械掃描功能的被動式相位陣列雷達,機械掃描功能可提高水平和俯仰搜索角度。IRBIS-E型雷達對於3平方公尺雷達截面積空中目標的最遠探測範圍是400公里,在追蹤暨掃描模式下最多能追蹤30個空中目標,並同時攻擊8個空中目標或4個地面目標。機上還配備新型光電追蹤瞄準裝置、新型航電設備、導航與通訊系統、電子戰系統等,機載感測系統使Su-35具備攻擊空中與地面目標的能力。

(七)數位式飛控系統,飛行更靈活:Su-35採用數位式線傳飛控系統,比Su-27的類比式二維線傳飛控系統更加先進,使Su-35的攻角限制在正常狀況下可提升到35度,能輕易做出高難度的飛行動作,飛行員欲做特技飛行,並不困難。

(八)感熱式警告系統,安全有保障:Su-35配備感熱式飛彈來襲警告系統,透過探測飛彈彈體所產生的熱輻射,獲得預警資訊,維護戰機安全。

(九)具備高度整合性,戰力全面進階:Su-35具有極佳的機體與發動機整合性,並搭配可改變方向的向量控制噴嘴,向量控制噴嘴與氣動控制面可透過飛控系統進行高度整合,大幅提升戰機的武器酬載能力和機動性。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為持續開拓蘇愷戰機的外銷市場,將換裝向量推力發動機的Su-35更名為Su-37,讓國際社會耳目一新。不過,Su-37的性能大致與Su-35相差不多,一般也將Su-35、Su-37視為同類型戰機。

 

             詹耀杰/青年日報9996日第3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