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距外作戰」的利器

——中程空對空飛彈AIM–120

由於共軍獲得俄製AA-12中程空對空飛彈,美國決定售臺同樣性能的AIM-120飛彈,並於明年在臺進行首度美國海外實彈試射。美方會改變初衷直接撥交這型當今空戰中最具攻擊力的飛彈給臺灣,最重要原因是為維持兩岸空防戰力平衡。

AIM-120飛彈能在視距外發射,並具備「射後不理」的功能,命中率高,也就是說敵機還沒看到我方,就被我方所發射的飛彈擊落。

1992年,美軍一架F-16戰機在伊拉克禁航區巡邏時,以一枚AIM-120擊落伊軍米格二十五戰機首度嶄露頭角,1993年在波士尼亞戰爭中更創下以3枚飛彈擊落3架敵機的百分百命中率。

除了飛彈準確度高與性能強之外,機載雷達和電子對抗等性能的優劣也是「視距外作戰」決勝的關鍵。如中共蘇愷戰機雖和我方F–16一樣使用都卜勒雷達,但由於俄製戰機的電腦技術較落後,不具備多目標攻擊能力,影響中共獨立空戰的能力。

從電子對抗性能來比較,兩岸戰機均配有源和無源干擾設備,但因蘇愷戰機採用較繁雜的手控式干擾,而我方F–16戰機採用自主式干擾系統,大大減輕飛行員的負擔。

此外,美國因此項軍售案在臺灣進行海外試射及技術轉移,大大增加雙方的軍事交流,而這種以「售後服務」為名的合作模式,也蘊含高度嚇阻共軍的意義。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可預見兩岸從傳統「狗咬狗」目視纏鬥轉向「視距外空戰」,呈現出全新的局勢。

 

本文著作權為幼獅編輯部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幼獅編輯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