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艦艇的防空先鋒──標準系列飛彈

【宋玉寧青年日報9322  3版】

        中(長)程艦載防空飛彈——標準系列飛彈,是美國海軍目前最主要的艦隊防空飛彈系統,近來更發展成美軍海基彈道飛彈防禦武器系統。自一九六三年起,為汰換一九五年代的RIM-2犬(Terrier)艦載長程防空飛彈,以及一九六年代的RIM-24型韃靼(Tartar)艦載中程防空飛彈,標準系列飛彈即展開研發計畫。與早期防空飛彈相比,此款飛彈彈體較小,並改採電力系統,反應時間縮短,可靠度大幅提升。

 

目前美國海軍使用的標準系列飛彈,主要有標準一型(SM-1)、標準二型(SM-2),型號分別為RIM-66的中程型(MR)與RIM-67的增程型(ER),主要裝備在美國海軍的飛彈巡洋艦、驅逐艦與巡防艦上,如配在提康德羅加級(Ticonderoga)巡洋艦或柏克級(Arleigh Burke)驅逐艦上的神盾武器系統(AWS),由Mk41型垂直發射系統(VLS)或Mk26型飛彈發射器(GMLS)發射,主要用於艦隊區域防空與艦艇自衛,必要時也可作為反艦武器。

 

一、標準一型

(一)中程

1.   SM1 Block Ⅰ~Ⅳ型:標準一型原型彈型號為RIM-66A,自一九六五年起進行測試,其後生產的SM1 Block Ⅰ~Ⅳ型,型號均為RIM-66A。飛彈全長四點四一公尺,彈徑三十四點三公分,彈翼展一點零八公尺,重四百九十五公斤,裝備一具Mk27型單節固態燃料火箭發動機,射高為一萬九千八百公尺,射程二十七點七八至三十七點零四公里,採半主動雷達導引、搭配Mk1型自動駕駛儀、彈鼻裝有雷達尋標器與近發引信、裝備六十二公斤重的Mk51型連續柱高爆彈頭,自一九六七年起生產,一九七年開始服役。其中SM1 Block Ⅱ/Ⅲ型皆有所改良。而SM1 Block 型則加強飛彈的電子反制能力(ECCM)、並縮短最小射程的距離,成為最主要的型別。

2.   SM1 Block V型:由於此型飛彈的改良較多,美軍型號改為RIM-66B,飛彈全長四點四七公尺,彈徑、彈翼展不變,重六百二十一公斤,飛行速率三點五馬赫,射程增加至四十六公里,射高二萬四千四百公尺。裝備Mk56型火箭發動機、新型平面掃瞄尋標器、反應更快的自動駕駛儀、Mk90型高爆破片彈頭等。

3.   SM1 Block 型:為標準一型的最後一款,美軍型號為RIM-66E,採用標準二型的單脈波尋標器、新的Mk45 Mod4型近發引信(或稱TDD),自一九八年開始生產,一九八三年服役。其間還有一些小改良,例如換裝標準二型所使用的Mk115型彈頭。

(二)增程型:美軍型號為RIM-67A,採用Mk30兩節式固態火箭發動機,並加裝Mk12型加力器,不過彈徑、彈翼展不變,重一千三百四十公斤,飛行速率二點五馬赫,射高超過二萬四千四百公尺,射程六十五公里。採用慣性與半主動雷達導引,並配備Mk51型彈頭,自一九八一年起服役。

 

二、標準二型

由一型所改良,主要作為美國海軍神盾艦隊防空系統的一環。可以尾彈翼控制飛行方向、並裝備抗電子干擾的單脈波接收器、新型慣性導航裝置與新Mk2型可程式化自動駕駛儀等,導引模式採慣性導引、中途由發射母艦以雷達系統導控,終端才改由飛彈本身的半主動雷達或紅外線(IR)尋標器導引。

 

與標準一型相比,二型飛彈的有效攔截距離增加百分之六十,能夠在不同天候或電子反制(ECM)狀況下,迎擊低空至高空、靜態至超音速飛行,如艦艇、反艦巡弋飛彈(ASCM)、戰機、直升機等不同目標。

(一)程型

1.   SM-2 Block 型:美軍型號為RIM-66C,除飛彈長度改為四點七二公尺,其餘尺寸均與一型中程型相同,但裝備Mk115型高爆破片彈頭,射程達七十四公里,射高超過二萬四千四百公尺,一九七八年開始服役,一九八三年停產。其中以韃靼發射架發射的,美軍型號為RIM-66D型。

2.   SM-2 Block 型:屬全天候中程艦對空飛彈,美軍型號為RIM-66G,自一九八三年起服役,裝備改良過的Mk104型單節固態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較高的飛行速率與機動性,射程幾乎加倍,達到七十四點零八至一百六十六點六八公里。同樣採半主動雷達導引,但換裝改良型引信與新的高速高爆破片彈頭,可有效摧毀較小型的堅固目標。其中以Mk41型系統垂直發射的,美軍型號為RIM-66H,以韃靼發射架發射的則為RIM-66J

3.   SM-2 Block 系列:美軍型號有韃靼發射架的RIM-66K、神盾系統的RIM-66L與垂直發射的RIM-66M。其中SM-2 Block 型改善了低空目標的攔截性能,裝備新Mk30 Mod4型火箭發動機、改良Mk45 Mod9型目標偵測裝置,於一九八八年六月開始量產。

(1)   SM-2 Block A型:能應付高度更低的目標,並裝備新Mk125型彈頭,使破片擊中目標的速度更快,於一九九一年開始量產。

(2)   SM-2 Block   B型:除採用A型的無線電頻率(RF)半主動雷達導引裝置外,還應用飛彈歸向改良計畫(MHIP)所研發的紅外線(IR)導引模式,增加一具側裝紅外線尋標器,使終端導引成為雙尋標模式,以因應日益嚴峻的電子反制環境,此外裝備高爆破片彈頭、搭配雷達與碰炸引信。於一九九六年四月完成測試評估作業,同年九月開始量產。

(二)程型:SM-2 Block 增程型主要負責艦隊與大區域空防,美軍型號為RIM-67BC,增強了較高高度、雷達反射截面積(RCS)較小目標與在複雜電子干擾下的攔截能力,運動性能也比SM-2 Block 型更為優異。含加力器飛彈全長六點五八公尺,彈徑不變,彈翼展一點六公尺,全重一千四百五十一公斤,射程一百二十點三八至一百八十五點二公里,裝備Mk104型兩節式固態燃料火箭發動機、新Mk72型向量推力控制加力器,且未配置彈翼,以便由垂直發射器中發射。此型飛彈仍採半主動雷達導引,同樣的彈頭與引信,不過彈體結構經過強化,導引、控制系統也經過改良,於一九九八年正式服役。除提供更寬廣區域的防空能力外,更成為美國海軍進一步研發戰區彈道飛彈防禦系統(TBMD)的基礎。

 

標準系列飛彈除防空、反艦型之外,一九八年代更由於犬與RIM-8型擎天神(Talos)防空飛彈即將除役,美國海軍還曾計畫以標準二型增程型裝備W-81型核彈頭,作為海對空核子飛彈,但後來研改計畫被取消,從此美國海軍也未再擁有核子防空飛彈。

 

三、彈道飛彈防禦網

(一)SM-2 Block A :由SM-2 Block 型改良而成,換裝一具無線電頻率/紅外線雙模式感測器,彈頭性能向上提升,並改良自動駕駛/控制裝置,可利用巡洋艦或驅逐艦上經過改良的神盾武器系統來追蹤、攔截彈道飛彈,以構成海面上艦艇與海岸區域地面部隊的彈道飛彈防禦網,同時仍保留原有的防空能力。一九九三年開始研發,一九九四年展開風險降低飛行展示計畫。一九九六年環境測試彈(ETR-2A)順利試射。一九九七年一月,發展測試彈(DTR-1)首度成功攔截彈道飛彈靶彈。

(二)準三型(SM-3):目前研發中的標準三型,是美國海軍廣戰區(NTW)戰術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一環,可用來攔截中、長程戰術彈道飛彈。此型飛彈主要是以SM-2 Block 型的彈體、發動機為基礎,改裝第三節火箭發動機、全球衛星定位/慣性導引(GPSINS)導引段與LEAP動能彈頭。

(三)準四型(SM-4):為標準陸攻型飛彈(LASM),將在美國海軍的水面火力支援(NSFS)中扮演重要角色,針對灘頭登陸階段提供快速反應、精準的艦載火力支援。此型飛彈是計畫改良較舊的SM-2 Block Ⅱ/Ⅲ型防空飛彈,裝備先進全球衛星定位導引段、Mk125改良型彈頭,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四日,美國海軍以標準飛彈擊落彈道飛彈靶標,首度成功展現戰區彈道飛彈防禦能力。目前經過修改後的神盾彈道飛彈防禦計畫,是以SM-3型飛彈繼續進行試射。

 

○○年十二月十一日,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伊利湖號(Lake Erie,CG70),在柏克級驅逐艦羅素號(Russell,DDG59)的先期偵測追蹤下,發射一枚標準三型飛彈,再次成功在一百三十七公里高空,以直接撞擊方式摧毀從夏威夷太平洋飛彈靶場發射的一枚白羊靶彈,這也是美國海軍五次海基系列攔截測試中,第四次以標準飛彈成功攔截目標。

 

除美國海軍外,全世界另有其他十三個國家的海軍,將近一百艘艦艇配備標準系列飛彈。其中美國海軍配備標準一型飛彈的艦艇是派裡級(Perry)巡防艦,配備標準二型的則有加裡福尼亞(California)、維吉尼亞級(Vir-ginia)核動力巡洋艦、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與柏克級驅逐艦。至於我國海軍方面,配備標準一型飛彈的有武進三型陽字號驅逐艦與成功級巡防艦,而未來向美國最新採購的四艘紀德級(Kidd)驅逐艦,將配備標準二型飛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