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核彈 威力不小

 

近來報章雜誌時有美國調整核武政策的消息,一是臺海軍事衝突成為有可能成為動用核武的狀況之一,二是發展小型核武及鑽地彈。其實這件事對你我的影響,遠遠超過大官的手鐲和外套,絕對值得重視。

與一般人想像相反,近年核武技術發展的重點並不是製造「超級氫彈」,反而是致力於突破小型或特殊用途核彈種種在技術和理論上的限制。而小型核彈之所以引起爭議,乃是它整個撼動了過去核戰略的基礎。

談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介紹對核彈「大小」的一些基礎認識:目前核武當量是以千噸黃色炸藥(kT)作為單位,投擲於長崎的「胖子」當量為20 kT,美國目前裝備的B-61W80等彈頭為六萬噸甚至十七萬噸,蘇聯過去計畫製造的巨無霸氫彈則在六千八百萬噸以上。最小的核彈是特種部隊所使用的SADM,僅有○.一kT,儘管如此,其威力仍相當於一百一十枚二千磅炸彈的威力,或是五十五架F-15E攻擊機的滿載投彈量。而引起爭議的小型核武,泛指兩萬噸以下的戰術核武。如果用所謂的「鑽地」方式引爆,雖然火球與暴風半徑較小,但揚起的輻射塵卻最多,可說是最「髒」的一種引爆方式。

在冷戰的前期,所有北約指揮官腦中都有一幅惡夢般的既定作戰計畫:開戰兩星期後,由於蘇聯的數量優勢,必須以戰術核彈挽回戰局。面對隨之而來的反擊,則以更大當量的核武轟擊對方的重要設施或城市,使用的核彈越來越大;地點一步步接近華盛頓與莫斯科,直到有一方受不了被逼上談判桌為止。將這構想加以強化,便衍生出所謂的「相互毀滅保證」。正因為此種計畫對雙方都同樣的可怖,綜觀整個冷戰年代,核武都被視為「不可動用的武器」。

然而隨著引爆技術的進步,核彈的質量下限不斷被突破,核武「一旦使用必然升級相互毀滅」的循環遭受到了挑戰,加上蘇聯的解體,使得世界獨強的美國,似乎得到了使用核武的機會︰如果使用威力略大於常規武器的核武,美國的敵人並沒有對等的武器回應,除了全面核戰外,只能選擇屈服。因此一方面可以規避大規模毀滅的道德責難,一方面仍保有核彈毀滅性的威嚇力,對美國而言,「毀滅保證」已經不是「相互」的了。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於一九九四年立法禁止五萬噸以下小型核武的開發與研究,因為「此種武器破壞了一般戰爭與核武的分界」。如果真發展與部署小型核彈,可被視為對過去「相互保證毀滅」戰略的公然顛覆,核武有可能自潘朵拉盒子中被釋放出來。

人類對於核子武器,已經到了偏執程度,從一九四五到一九九六年,平均全世界每十天就有一次核子試爆。各式各樣的莫名其妙武器被開發出來︰核子迫擊砲,核子地雷,甚至還有核子手榴彈的構想!此次洛杉磯時報披露的「單一整合作戰計畫」,有個惡名昭彰的外號叫做「扣殺」,就是整合陸海空三軍於最短時間向敵方使用核武的作戰規畫。從美國總統不離身的「足球公事包」,到電影「赤色風暴」裡的核能潛艦,都在這份包含所有核子武力的戰時計畫中,其地位相當於我國的「核子版固安作戰計畫」。如果披露內容為實,那代表一旦臺海開戰,馳來赴援的除了航艦以外,還有可能包括威力略小於廣島的高熱與火球!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規避回答臺灣是否在其核子保護傘之下,但在冷戰兩極架構崩解的新世紀,對臺海雙邊政府而言,前述新聞無疑是一個明確的訊息︰「和平是臺海的唯一選項」。

(資料來源:吉正然,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十九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