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線隱形技術之軍事用途

紅外線為英國科學家赫榭爾於1800年無意中發現,由物理學觀點,任何物體溫度高於絕對溫度零度(攝氏零下 273 度)均能發出紅外線熱輻射,尤其是坦克、車輛、飛機、飛彈及船艦等軍事載具,其高溫部位是良好的紅外線輻射熱源,容易被偵蒐武器系統發現或標定,進而受到致命的攻擊。為了降低軍事裝備或人員被發現的機率,紅外線軍事隱形技術因此應運而生。

一、紅外線隱形的特色

紅外線隱形具有複雜性、專屬性及全盤性的特色。

(一)複雜性:目標物本身的輻射源,依材質可分為固體輻射及氣體輻射;若以輻射性質分類,又可分為黑體、灰體及選擇性輻射體。當這些輻射的總和經大氣傳輸,到達偵蒐系統的偵測器,在傳輸過程中,受到時間、地理等環境因子改變而產生不同程度的衰減;目標物的訊號要能在偵測器上被分辨及確認,又受到當時背景輻射對比及雜訊干擾所影響,這些盤根錯節的關聯性,造成紅外線隱形考量的「複雜性」。

(二)專屬性:每一類型的目標物有獨特的輻射源,例如飛行載具、船艦及陸上行駛的車輛具有截然不同的紅外線特徵,即便如超音速戰機與戰鬥直升機均屬於飛行載具,但顯現的紅外線輻射卻屬於不同等級的輻射源。當要為這些特定目標進行紅外線隱形措施時,除了考慮輻射源屬性,還必須瞭解任務想定及所處的環境背景,才可為它量身訂作一件專屬的「隱形外套」。

(三)全盤性:紅外線波長涵蓋範圍為0.751,000微米的電磁波,介於可見光與微波之間。大氣中某些分子(如二氧化碳、水蒸氣等)及微粒子對於紅外線傳輸均能造成衰減,由實驗獲知,能夠順利透過大氣的紅外線輻射主要波段範圍分別為12.7微米、35微米及814微米,此三個波段範圍稱為紅外線的大氣窗口,絕大部分紅外線軍事探測器工作波長都介於這三個波段內。因此,為了達到紅外線隱形目的,各類軍事裝備均力圖降低紅外線輻射,以避開紅外線大氣窗口為目標。

二、紅外線隱形技術

紅外線探測元件日新月異,連帶提升軍事武器系統偵測、追蹤及導引的精確度,各類型先進紅外線制導武器也隨之相繼問世或更新程式。90年代中共在此領域已有長足進展,其新一代紅外線探測器──汞鎘碲(CMT)系列已發展出60個元件的探測頭,銻化銦(InSb)焦平面(FPA)的探測元件更高達128個,武器性能大幅提升。依此態勢,若想在充滿先進紅外線武器系統威脅下的戰場上存活,新世代武器裝備導入紅外線隱形設計是不容忽視的重點。綜觀近期紅外線隱形技術研發趨勢,並盱衡國內現有能量及工藝水準,應詳加籌畫,為國軍下一世代武器裝備剪裁合適的「隱形外套」。

(一)飛行載具:對於戰機、直升機及飛彈等飛行載具,在外型設計階段,應盡可能利用機翼、尾翼或機身等結構體,遮擋尾焰、尾管等主要熱源;蒙皮內襯部位採用發泡或纖維狀隔熱材料,阻絕內部的熱向外傳導,尤其引擎段採用此措施,可收立竿見影的功效;蒙皮外可考慮低輻射係數塗料或鍍膜的應用。至於引擎設計,應將燃燒效率納入優先考慮項目,由於燃油完全燃燒與否攸關尾焰紅外線訊跡強弱,若在飛行特性允許的範圍內,採用渦輪扇引擎是降低紅外線訊跡的明智抉擇。此外,採用向量噴嘴也是必要的設計。

(二)船艦:基於紅外線隱形考量,新世代的船艦將水線排煙作為設計準則,以隔熱材料抑制輪、電機艙及煙囪的熱訊跡;改善通風系統,防止船舷的溫度上升;並且依據各船艦任務場景及船舷溫度特徵,設計與背景輻射相當塗料,進行細部處理,期望將船艦紅外線影像隱匿於背景中,此即船艦紅外線隱形的最終目標。另外,船艦迷彩也是一項有效措施,尤其對小型海岸巡防艦艇,塊狀迷彩具有絕佳效果,對於大型船艦灑水及水霧系統亦是可以考慮的設計。

(三)坦克或履帶車輛:可採用遮蔽排氣口、改善通風系統、裝設隔熱材料及噴塗低輻射係數塗料等措施,作為紅外線抑制方案;然而,不可忽略偽裝網的應用,經由偽裝網迷彩及變形的陸上裝備,能迷惑可見光及紅外線偵蒐系統的偵照。新進發展的偽裝網更進步到具備防制雷達波偵測的功能,偽裝網是一項經濟實惠且功能顯著的裝備,對於輪型車輛同樣有效。至於人員穿著的偽裝迷彩服仍有發展空間。

三、老式武器的紅外線隱形補救措施

以上提出的紅外線隱形構想,均以開發新武器系統為出發點,若要對已服役的老式武器裝備進行紅外線隱形補救措施,必然事倍功半,但也並非不可能。對已服役裝備進行紅外線訊跡量測分析,是執行紅外線隱形改善措施的不二法門,根據量測結果,找出訊跡來源,再研擬改進方案,必要時以理論模擬代替實際施工,可以節省更動裝備的經費、人力與時程。就現役的戰艦與坦克而言,進行紅外線抑制措施的改善,可由隔熱及通風系統著手,低輻射係數塗料與偽裝迷彩的應用亦需因「艦」及因「車」制宜,依各載具紅外線特徵量身剪裁。

隨著紅外線探測技術快速發展,提高偵測器的精度及分辨率,以往的紅外線抑制措施已無法滿足現代戰爭的需求,發展新的紅外線隱形技術成為提高戰力及突防率的當務之急。上述的紅外線隱形措施已較為成熟,而仍在理論及奠基研究的技術則包含奈米材料應用、變色塗料結合智慧蒙皮的研發、等離子電場改變紅外特性的研究,這類先進技術將成為下一世代隱形技術應用的基礎。

吳嘉福/中山科學研究院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