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軍「效益後勤」論國軍精進方向

 

 

美軍自1998年向美國國會報告「效益後勤」(Performance based Logistics)概念後,即於1999年起將效益後勤列為武器系統獲得全壽期後勤支援項目,其目的配合後勤企業化策略,以降低作業成本為最主要考量。2001年國防部4年國防總檢頒布命令,2003年制定參考手冊,宣告效益後勤為最佳支援策略,並作為國防部政策。自採行此政策,已有多項武器系統導入效益後勤,對於作業成本降低及後勤支援效能提升,成效卓著。

一、美軍執行效益後勤的7個步驟

(一)成立專案效益後勤小組:小組的主要任務在於全程規畫及管理效益後勤策略的執行,必須具有跨部會作業協調能力,組成單位應包括作戰、補給、保修及運輸等部門,人數多寡則視武器系統複雜度而定。

(二)決定作戰部隊需求:專案經理人應與作戰部隊密切協調,依作戰構想、環境情勢演變,共同找出合理及可用資源。

(三)發展效益後勤策略:效益後勤策略主要目的在於全壽期階段中,藉科技的更新及運用,使後勤支援需求達到最小化,並且保持效益後勤發展的彈性及靈活特性,以因應內、外在環境的改變。

(四)擬定作戰性能協議:擬定作戰性能協議的目的,為清楚律定武器性能輸出門檻、目標及限制,以利後續訂定成效評量比較基準。

(五)建構計畫基準(性能及成本):專案經理人應針對作戰部隊需求,擬定武器系統性能效益及成本支出,以作為成效評量基準。

(六)發展性能評量及監控成效:性能協議內容主要為使武器系統達到更高可用度、可靠度、妥善率及減少後勤負荷等為目標。因此,將效益後勤的預計成效製成表格,作為評量比較參考。

(七)成立產品支援功能整合單位:運用效益後勤涉及很多不同組織單位,所以由專業經理人指派一產品支援整合單位(可為政府或民營單位),作為單一窗口,其工作為適時協調支援服務單位的作業。

二、國軍精進後勤績效之措施

效益後勤成為美軍後勤支援政策項目,最主要是「成本」考量。國軍近年來為有效提升後勤組織效率與效能,持續推動「整體後勤支援(ILS)、軍備壽期資訊管理(CALS)、策略性釋商/商維」等措施,整體後勤績效已逐漸展現,但礙於政策持續性、時空環境轉換,仍有再精進空間。眾所周知,武器裝備妥善率的提升與預算編列多寡息息相關,預算編列額度有限,如何將有限的國防預算有效運用在後勤組織提升武器系統妥善率?成為國軍應深思的課題。

國防預算逐年編列相當額度作業維持費,以維繫武器系統正常運作且延續壽命週期,但作業維持費投入的效益是否達到預期效能?是否反應在我戰備整備機制上?有待國軍政策單位及執行單位考量。因此,預算管控檢視後勤效益屬必然趨勢,為避免重複購置過多零組件,造成庫儲空間不足及管理人員欠缺等問題,應建置有效預算管控機制,以維護武器系統最高效能。建構預算管控機制,必以完備法令為首要,俾利業務推展,有法源依據。其次,政策單位應有明確作法、步驟及程序,使執行單位有所遵循。

「效益後勤」是運用民間供應鏈管理系統,建立長期產業合作伙伴,具有效降低維持成本、縮短作業時間、減輕後勤負擔及提升裝備妥善率等效益目標。考量國情、體制、民間產業能量與市場規模等與美軍有所差異,國軍主戰裝備不全然適用效益後勤策略,故應以預算管控機制,審視各項武器系統全壽期規畫,是否符合成本效益來評估。未來後勤支援發展與走向應採取符合政府或軍方最有利的方向作為,且間接促進國內產業發展,為軍民創造雙贏策略。

李惠湘/青年日報 97年12月31日 第7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