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陸軍組建旅級戰鬥隊

 

 

「九一一」事件的發生令美國驚覺,原來威脅國家安全的假想不僅是以往認知的軍事強權,還有恐怖主義組織,因而重新檢視整體國家安全戰略後,反恐戰力遂成為美國軍方重要的建軍方向,而打擊恐怖集團也是美軍出兵主軸。由於國家安全戰略的調整,扮演地面作戰主力的美國陸軍亦隨之轉型,其中,推動史上規模最大的兵力重組,將現役師級部隊改編成火力集中、機動力強化的旅級戰鬥隊成為主要方向。面對新世紀的戰場環境與作戰型態,迅速部署兵力到全球各地出現軍事衝突或危機狀況的地區,是美國陸軍的堅持,美國陸軍納入模組化思維編組旅級戰鬥隊,在轉型後也愈短小精悍,更足以配合國家安全戰略,執行相關任務。

一、戰略思考

為因應重新調整的國家安全戰略與軍事戰略,美國陸軍下定決心致力轉型,朝打造一支規模小、火力強,能給敵人致命一擊與擁有快速部署能力的新世紀部隊目標邁進,期能將部隊的作戰功能與21世紀的任務需求有效結合,擔負反恐與國土防衛等任務。

在軍事科技的快速發展下,新科技提高了陸軍攻擊的精準度,加上指揮管制功能持續被強化,美國陸軍得以在新世紀戰場上展開非線性與分散式作戰,從多方向同步對敵方部隊發動攻擊。

美國陸軍朝模組化編組方向展開轉型,可視為半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兵力重組,牽涉範圍包括現役部隊、後備部隊及國民兵。影響所及不僅只於戰鬥單位,亦包括支援、指揮與管制等機制。

根據美國陸軍立下的部署目標,期望在高科技發展的環境中,將陸軍的指揮、管制、通信、資訊、情報、監視與偵察等要素,構成網狀化互連的標準兵力結構。旅級戰鬥隊的成立,可讓任務部隊在充裕的空運能量支援下,迅速向任務區展開部署,符合戰場指揮官的用兵需求。

二、旅級戰鬥隊部署特性

美國陸軍旅級戰鬥隊的優點在於可以視任務的強度與需求,快速調配所需兵力立刻進行全球部署。旅級戰鬥隊接獲機動命令後,可在96小時內快速抵達全球任何一個任務區,120小時以內將1個師的兵力投入戰場,而部署5個師的兵力則只需要30天。

美國陸軍最早的兩個「雛形旅級戰鬥隊」(IBCT)是第2步兵師轄下的第3旅與第25輕裝步兵師轄下的第1旅,隨後又有第172步兵旅、第2裝甲騎兵團、第25輕裝步兵師轄下的第2旅、第28機械化步兵師轄下的第56旅,先後改編為IBCT。

三、旅級戰鬥隊任務配備

美國陸軍組建的旅級戰鬥隊因強調機動、輕裝,部隊使用的裝甲車以史崔克(Stryker)8輪裝甲車為主,執行海外任務時,以便C130運輸機載運快速馳赴任務區。

史崔克8輪裝甲車擁有兩種基本車型,分別是步兵運輸車與機動火砲車;步兵運輸車有8種不同衍生型,包括核生化偵檢車、反裝甲飛彈車、醫護車、迫砲車、工兵車、指揮車、火力支援車與偵察車,這些車種都擁有中央胎壓控制系統與自我回收救濟能力,而且許多零組件可通用,大幅降低戰場上的後勤補給壓力,目前已經交貨的車型,大都是ICV步兵運輸車,而其他車型的配備、武裝尚未完全確定。

以史崔克步兵運輸車為例,它的戰鬥重量約19噸,配有1具350匹馬力的柴油發動機,固定人員編制為車長與駕駛各1人,步兵艙內可搭載9名全副武裝士兵,傳動系統設計為全時4輪驅動,必要時轉為8輪驅動,車輛並裝有ABS防鎖死煞車系統,最高路速為時速102公里,最大續航力為512公里。其車體由德國研發的新式輕型複合陶瓷裝甲板打造,可以抵擋所有型式的14.5公釐機槍彈、迫砲與榴彈破片,而加裝附加裝甲後能夠抵擋RPG7反裝甲火箭彈攻擊。

四、面臨的挑戰

(一)整合編組裝備:美國陸軍進行模組化轉型面對的第一項挑戰是編裝,經過模組化的新編單位較現役單位規模小,為保持原有等級的戰力,須針對先進通信系統、偵搜裝備以及人員、支援設施進行整合。其中,為使旅級戰鬥隊有效且順利執行任務,戰場情報的掌握便相當重要,需要一批能從事軍事情報工作的專業人員,使旅級戰鬥隊擁有全天候作戰能力,掌握廣大的作戰空間確保安全。但短期內難以獲得多位軍事情報專家,且培養一位獨當一面的軍事情報人員需要花費數年時間。

(二)提升配備:至於在裝備方面,無論是指管、通信、輪型車輛、火砲、迫砲等,旅級戰鬥隊都必須有所提升,充分與任務結合。以指揮通信為例,先進的無線電、聯合網路節點系統,以及地面感測器類長程改良型斥候偵搜系統等,都足可使旅級戰鬥隊執行聯合網路通信、掌握資訊優勢,在廣闊區域有效遂行後勤補給的關鍵。

五、陸軍編組趨勢

當美國陸軍決定發展旅級戰鬥隊,使其成為21世紀地面作戰的主力後,也間接宣告快速部署、火力強、機動力高的陸軍時代已經到來。歷次美國陸軍海外作戰經驗也能證明,編組旅級戰鬥隊是必要的轉型作為,且已有效提升美國陸軍的整體戰力。

曹少滋/青年日報 99113 7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