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顛空戰的分析與啟示

【藍天虹╱國防大學共同教學中心主任教官、青年日報9465日第3

        2005年是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60週年,65年前(1940年)的「不列顛空戰」在戰爭期間扮演了關鍵性角色,因為在當時希特勒席捲整個歐洲大陸後,幸賴英國政府上下一心全力抵抗德國的空中攻擊,確保了英倫三島——聯軍諾曼第登陸的前進基地,才能贏得戰爭最後勝利。英國能夠在面對德國優勢空軍猛烈轟炸中,未被德國逼降,這對於同為海島的臺灣來說,是學習傚法的榜樣;尤其是在面對中共具有優勢的飛彈威脅下,以及共軍努力學習美國在對前南斯拉夫及美伊戰爭中,使用空中攻擊,迫使南斯拉夫總統米洛塞維奇投降及攻佔伊拉克的戰略時,我們必須學習英國如何贏得「不列顛空戰」的精神。

一、不列顛空戰經過

  1940622日德法簽定停戰協定,當時希特勒限期英國在一個月內求和,在邱吉爾首相拒不投降後,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激烈的空戰——不列顛空戰。整個戰爭期間,英國皇家空軍擁有2,900多架飛機,而德國空軍則擁有4,500餘架,德軍較英國為優;整個空戰期程持續大約5個月,依德國的戰術及目標改變,大致可畫分為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7月起,整個月的攻擊目標是英國的海岸船隊,英吉利海峽上空迭有空戰發生。

(二)第二階段:812日起(「鷹日」前夕)發動主要攻擊,持續一星期,戈林及納粹宣傳人員稱之為「鷹襲」。

(三)第三階段:824日至926日,主要攻擊目標為英國東南部皇家空軍的戰鬥機機場。這段時期英國皇家空軍稱之為「危急時期」。

(四)第四階段:始於97日,攻擊集中於英國首都倫敦,先是白晝,繼之在夜間。戰事到了10月下旬後,德機出動次數逐漸減少,至1031日以後,德空軍大規模空襲遂告銷聲匿跡。

       「不列顛空戰」結束後,德國共損失了1,733架飛機,英國則損失了912架戰機。經過此次空戰後,英國徹底粉碎了德國的意圖——也就是德軍為登陸英國,準備實施之「海獅」作戰,始終因德空軍未能擊滅英空軍,奪取制空權而予以無限期延置,確保了英倫三島,才有爾後諾曼第登陸的前進基地。

二、英國贏得勝利原因

  縱觀整個戰爭經過,英國贏得勝利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新科技的掌握及運用:一項新科技或武器的發明,並非能立即為人所接受,必待一段時日後,才會為有識之士接納;例如在二戰前,以德國與法國所擁有的戰車數量來比,法國較德國為多,且性能較德國為優。但是法國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堅信馬其諾防線必能阻擋德國的攻擊,對於戰車的運用是部署至各師級單位,以利防守,但德國卻是將其集中使用,才有所謂的「閃電戰」。同樣由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發明的新科技——雷達,由於德軍重視攻擊精神,因此,對於在戰爭中僅能用於偵測能力的雷達,自然不被德國政府所重視而加以運用,但卻被英國政府發現其重要性而加以運用,以協助其防禦德國的攻擊。依照德國空軍的想法,德國空軍是希望通過猛烈攻擊英國海港和戰鬥機基地,誘使英國戰機出航,然後在空中將其擊落,確保空中優勢,以利「海獅」作戰計畫能夠遂行。由於英國得力於雷達的幫助,對於德國空軍的動向均能瞭如指掌,因而未中德國的計謀,並能夠在最重要的時間和地點集中優勢兵力迎敵,終使德軍在5個月的「不列顛空戰」中,始終未能奪取英國上空的制空權。反觀德國空軍參謀人員,卻不知德國空軍的BF109E-3戰鬥機可以裝設副油箱,來增加戰鬥機的續航力,加深攻擊範圍。

(二)英國軍民上下一心:英國在6月巴黎失守後,清理自敦克爾克撤退下來的部隊時,發現遠征軍大多數的人雖是救回來了,但其全部武器、車輛、重裝備幾乎都丟掉了,在英國本土很難找到一個能打仗的師,必須在若干個月後,經過重新裝備、訓練,才能再使用於戰場上;而英國海軍經過挪威之役以後,開始認清軍艦除非在空中優勢保護之下,無法在敵方空軍作戰半徑之內的海面活動。空軍部分損失亦大,且數量上明顯居於劣勢。面對納粹德國強大的軍事武力攻擊,英國首相邱吉爾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情勢下,毅然號召全國軍民團結一致,抵抗納粹德國的侵略。因為這是一場攸關生死存亡的賽局。當時邱吉爾向全國軍民說:「我們的勝算小,但我們輸不起。」英國軍民就是在「退此一步即無死所」的認知下,雖然遭受德國長達5個月的空中攻擊,仍然堅強抵抗德國的攻擊,粉碎了希特勒「以戰逼降」的目的。

三、對我國的啟示

  對於同屬海島型的臺灣而言,不列顛空戰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傚法:

(一)加強國人「憂患意識」:自從政府在民國76年開放大陸探親以來,兩岸關係在政治上是時而緊張,時而舒緩;但在經貿上,我國則是受到大陸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經濟磁吸效應,國人赴大陸投資的比例逐年增加,對大陸的貿易依賴逐漸加大,同樣的,使得部分國人在兩岸的互動中,漸失去原有的「憂患意識」。因此,在此呼籲國人,絕不可因為中共片面的善意言詞,就讓我們喪失敵我意識,而必須時時警覺,畢竟中共對於我們的圖謀,只有與日俱增而未有鬆懈。

(二)強化國人心理防線:依據中共成都軍區空軍政委劉亞洲中將在2003年接受訪問時指出:1999年北約對科索沃戰爭經驗顯示,北約對科索沃僅持續發動40幾天的空中攻擊,尚未動用地面部隊時,即達成瓦解科索沃百姓心理防線,前南斯拉夫總統米洛塞維奇只得接受北約要求投降;美伊戰爭中,美國對伊拉克所使用的戰術,除了發動「斬首」行動外,也採用科索沃模式,對伊拉克實施空中攻擊,來達成瓦解伊拉克軍民心理防線的目的,至於地面部隊則只是負責佔領伊拉克而已——此所謂非接觸性作戰。雖然中共目前積極研究「斬首」行動,同時部署大量飛彈,意圖對我國實施心理威懾,達到其「以戰逼降」的目的,但是中共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前南斯拉夫及伊拉克都是獨裁國家,其國人對於領導中心本就缺乏向心;而我國則是民主國家,領袖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選舉產生,自然非前南斯拉夫及伊拉克所可比擬。只要國人有堅定的心理防線,如八年抗戰一樣,面對日本優勢的軍力,以及空優的情勢下,最後的勝利終究屬於中華民國。因此,面對中共的飛彈威懾,國人必須強化心理防線,我們必須像英國在「不列顛空戰」一樣,縱使首都倫敦遭受德國空軍猛烈轟炸,工業、商業及住宅區受嚴重破壞,卻未曾動搖英國奮力抵抗的決心。我國軍民百姓也必須擁有如此的決心,才能在面對中共的飛彈威懾下,粉碎其心理威懾,使其無法達成「以戰逼降」的目的。

(三)貫徹國軍使命:英國空軍在面對德國較具優勢的空中力量時,並沒有因此而喪失戰鬥意志,最主要是英國空軍瞭解其肩負的使命,英國的國家安全繫於他們之手,惟有奮力一戰才能確保。至於身為國軍一員的我們,必須深刻體認國軍使命的意涵,「為誰而戰——為中華民國國家生存發展而戰;為何而戰——為中華民國百姓安全福祉而戰」,並加以貫徹之。當國軍官兵人人有此深刻體認後,縱使在面對數量較我為優的敵人時,必能堅定戰鬥意志,戰至最後一刻而不屈服,如同我國在抗戰時期,雖然面對裝備較我為優的日本,仍能堅此百忍,贏得抗戰最後勝利。

(四)建立堅強國防:歷史上的事實告訴我們,國家的安全絕不能依靠敵人的善意之詞,必須依賴堅固的國防力量。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就是一例。尤其在面對日漸強大的中共武力,惟有擁有足夠自衛的能力,才能迫使敵人在發動攻擊前能夠審慎評估其利弊得失,進而消弭戰爭。尤其是我國的經濟完全倚賴對外貿易,必須要能確保海上交通線的暢通,國家才能永續發展。要想在戰時能夠確保海上交通線暢通及擁有堅強的國防武力,確實有賴社會大眾支持政府的軍購案。

四、結論

  當西方國家領袖齊聚歐洲慶祝歐戰勝利60週年時,絕不可忘了攸關歐洲存亡的「不列顛空戰」;同樣的,當國內媒體報導西方國家在慶祝歐戰勝利時,同為海島型的臺灣,必須牢記英國之所以能夠戰勝德國的原因,並引為學習傚法的榜樣,奮勵自強,以時間換取空間,希望能夠以「和平演變」的方式,使中共成為民主國家,那麼兩岸的問題將不再以武力來解決,因為迄今為止民主國家之間從未發生戰爭。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