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維新運動之比較

【臺北市立成功高中╱黃俊彥教官】

清末同治、光緒年間,滿清洋務派推行學習西方的自強運動,然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李鴻章等全力經營的北洋艦隊竟被日本一舉殲滅,宣告了洋務運動的慘敗。有識之士深知除非進行一番徹底變革,否則無法挽救中國,故有「維新運動」的興起。

日本原係弱小之國,當時亦面臨西方列強之叩關,然自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短短20餘年間反弱為強,竟可與西方各國一較長短,並接連擊敗中、俄等老舊帝國。分析兩國維新運動的背景、宗旨與路線,可以讓我們看出何以一(日)成功為世界強權,另一(中)卻走向失敗,造成帝國的覆亡。

一、相同之處

茲將中、日兩國維新運動之相同點分析如下:

(一)歷史背景相同: 19世紀下半葉,中國與日本都是半封建與半殖民的社會,列強的不平等條約亦皆強加於兩國人民身上;兩國維新的社會基礎主要均從封建統治階層內部分化出來——具有資本主義傾向的改革派,與具西方思維的知識份子。這些人物多出身於統治階層的中下層或「非主流派」,對現狀大多充滿許多強烈的不滿與理想,希望以一己之力來改革自己的國家。

(二)維新的理念相同:兩國都以學習西方為榜樣,以改革為手段,企圖在保存封建體制的前提下全面西方化。中國的維新運動鼓吹:君主專制立法、改革官僚組織體系、廢除八股文;日本的明治維新則同樣結合皇權專制與西方議會政治,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等3大政策,與中國維新運動倡議者的理念相似。

           無獨有偶的是,日本維新派在改革路線死抓不放的——政變前掌握實權的傀儡天皇,與中國康有為等人寄望於光緒皇帝的聖諭與尚方寶劍,皆是如出一轍。

(三)維新運動領導人的背景相同:中、日兩國維新運動的領導人物大多出身於封建家庭,且均屬於資本化初成社會裡的知識份子;他們登上世界舞臺時的年紀也都在青壯時期。這些領導人血氣方剛、憂國憂民,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與理想。他們之中,多數人曾受西方文明的薰陶,其中有些人對於西方文學還有極高的造詣。

二、相異之處

兩國維新雖有雷同之處,但若深究,仍可以看到許多的不同,而這些差異亦是造成未來發展的歧異之因:

(一)主事者的條件不同:光緒皇帝雖有抱負,並擁有年輕人的敏感與熱情——積極支持變法,甚至一度成為維新運動的政治偶像,但因長年深居宮中,不但成為慈禧太后的傀儡,終生更跳不出紫禁城那座深宮,論魄力、氣度與文才素養,都不比上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在天皇制度確立後,成為日本全國最大的財閥、地主及名符其實的最高統治者,身邊更因圍繞許多有勇有謀的權臣,使得明治天皇可以好好發揮自己的才能。

(二)領導團隊的特質不同:日本維新運動的領導人久經政治風浪的考驗,富有大無畏的犧牲奉獻精神,不但充滿了前仆後繼、進攻不絕的堅強意志,更有沉著堅定的應變能力。他們個個是出色的政治家與軍事家——目標堅定,百折不撓,死守政權並緊抓不放。在步驟上,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在策略上,則往往選擇了阻力最小的路線與做法。

           戊戌變法的成員則多是好謀略的書獃子。在短短的百日維新裡,雖提出洋洋灑灑的奏摺與建議,但這些偉大的計畫卻總是不分輕重緩急,令人眼花撩亂。而維新派不僅不懂得爭取李鴻章等在朝的當紅人物,對於群眾運動更是加以排斥——他們害怕農民,把維新運動當作阻止農民革命的手段,如對付義和團的態度及手段即是。

(三)上下層的聯屬有異:維新運動領導階層與社會的連結,在組成結構上有較大的差別。戊戌變法的領導人都缺乏政治實踐的磨練,不但從未實際從事社會管理工作,更無較大地方實力的派系基礎,不像日本維新派與藩主建立的密切聯屬關係,中國領導者不但缺乏政治謀略,也缺乏宏觀的歷史基礎。

            日本明治維新的骨幹力量則是中上層的武士。他們同藩主有世代相傳且相當緊密的歷史關係,具有政治才幹,對藩內政治不但享有較大的發言權,同時也瞭解下層武士的動向,對社會具有較大影響力。

(四)國際環境有別:戊戌變法前,列強對中國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瓜分中國」和「武力干涉」的口號甚囂塵上。此時若變法成功,雖可讓中國成為一個親西的政權,但在當時,一個高效能與真正獨立自主的中國社會卻也是不被西方列強所接受的。

            相較之下,日本的地理位置就不那麼重要了。英、美兩國在分析日本的國內局勢與考慮和法國的矛盾狀態後,不但支持維新派,更為了牽制俄國而想扶植日本成為遠東地區的看門狗,因此美英兩強不但沒有壓制日本,反而縱容其對朝鮮與中國的侵略行為,這樣的邏輯可以從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美、英兩國的政策中看出。

透過這些異同,可以瞭解19世紀末發生於東亞兩個國家的不同命運與發展,這些過程雖發生於每個國家的內部,卻引起兩國在20世紀長達半世紀的互相爭鬥,直到今日,彼此仍框限於過去歷史的記憶中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