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的美日攻防戰略

【沈明室╱青年日報921026日第3版】

        在太平洋戰爭中,臺灣位居日本南進政策的重要戰略跳板,成為美軍反攻日本作戰的戰略目標,其中美日雙方當時採取的防衛戰略及作戰部署,可提供臺灣兵要地理的價值與對地緣戰略的啟發。

一、日本在臺灣的防衛戰略

臺灣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一直是日本本土與南洋群島間,及與中國大陸日軍在華南各省佔領區的聯絡樞紐,一方面可利用日軍在臺灣的情報網,蒐集西太平洋美國及盟軍的動向,更可藉廈門的特務機關來刺探中國大陸內地國民政府的情報。開羅會議後,由於盟軍在中太平洋與南太平洋的反攻日趨積極,硫磺島、新幾內亞群島等相繼淪陷,臺灣也備受威脅。因此,日軍針對美軍可能採取的戰略,積極強化臺灣地區的作戰防衛工作。

鑑於東部海岸多岩石斷崖,形成天然障礙,西部沙岸平原遍佈,港口甚多,故日軍部署重兵於西部地區,重點置於臺灣南部,尤以高雄海港及海岸配備精銳部隊;部署嘉義及彰化的部隊,則以迅速機動方式,增援南北作戰。澎湖則為日本海軍根據地,為防止盟軍封鎖海軍各港口,以船艦編組水面突擊隊,以自殺性攻擊行動阻遏盟軍登陸企圖,所採取的作戰方式,乃俟登陸之敵到達海岸時,必須於水際灘頭且混亂之際加以殲滅;對已經登陸的盟軍,則採取強勢游擊戰,對突入敵軍則發起逆襲。空軍方面除了爭取制空權,對於可能進犯的美軍船艦,則採取如沖繩之役「菊水作戰」方式,以自殺飛機攻擊美軍大型船艦;或以日本本土飛機,支援臺灣日本空軍空中制空及支援地面作戰。

綜言之,日軍在臺灣採取持久作戰策略,拖延及消耗美軍,爭取日本本土強化防衛的時間與準備。經過長時間的作戰準備,臺灣全島防禦工事堅強,各項資源設施完整,若美軍執行對臺登陸作戰計畫,不僅作戰期程受到延宕,美軍亦將遭受重大傷亡,這也是美軍制定攻臺戰略的首要考量因素。

二、美軍攻勢戰略與轉折

1941年美軍遭受日軍轟炸珍珠港後,決定向日本宣戰,但初期以歐洲為主戰場,直到太平洋戰場的戰況升高,美國才決定橫越太平洋,對日本進行反攻。

美國將太平洋作戰方向,區分為2個戰區,太平洋戰區由海軍尼米茲上將指揮,沿吉爾伯特島,經馬紹爾群島,指向帛琉群島;西南太平洋戰區則由陸軍麥克阿瑟上將指揮,沿所羅門群島,向幾內亞推進,從而律定了美軍太平洋作戰戰略的主軸。

1944年,美軍制定「花崗石作戰計畫」,繼續向西推進,以奪得足供直接對日本本土發動大規模海空軍及大量陸軍攻擊作戰的基地,並迫使日軍投降。依據這項戰略指導,西南太平洋戰區部隊沿新幾內亞、荷屬東印度,實施攻勢作戰,以收復菲律賓群島;而太平洋戰區部隊則沿馬紹爾群島、馬利亞納及加羅林等群島,實施攻勢作戰,以攻佔臺灣至廈門地區,並在奪取臺灣與菲律賓之後,計畫從中國海岸或琉球群島對日本直接突擊。

這個作戰最後階段目標,分別為臺灣及菲律賓,並預計在1945215日,對菲律賓實施「感應作戰」,或對臺實施「棧道作戰」計畫。其中對臺「棧道作戰」計畫的主要內容有3個部分:

(一)持續爭取並保持臺灣地區制海權與制空權,並切斷日軍交通線。

(二)實施兩棲作戰以奪取臺灣、廈門地區。

(三)視需要開拓空軍與海軍補給基地及其他設施,以利爾後作戰。美軍計畫對臺灣西部平原實施突擊登陸,並向北發展。

由於最後階段對是否進行「棧道作戰」,或對菲律賓進行「感應作戰」,引起美國高級將領之間的爭論,其中尼米茲等將領主張,繞越菲律賓向臺灣取攻勢;而麥克阿瑟則因為與菲律賓的淵源深厚,主張攻佔菲律賓全部島嶼之後,再決定攻臺或是繞越臺灣;而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則主張直接向日本本土採取攻勢。此外,許多陸軍將領認為奪取臺灣廈門地區,將使美軍在曾文溪以南的灘頭受到日軍侵擾,而美軍重要基地又遠於日軍,飛機不足以壓制臺灣航程內的日軍,海軍亦無法阻止日軍本土對臺灣的增援,而且因為日本對中國大陸內地發動更強攻勢,使得中國戰況不利發展,影響美軍在東南沿海發展基地的重要性,故整個戰略發展轉向攻佔菲律賓,取消「棧道作戰」,只以最小兵力孤立臺灣及廈門地區,至此美軍對臺灣所採取的軍事行動,就只剩下空中攻擊行動。

美軍對臺灣進行的空中攻擊目標,主要在削弱駐臺日軍的戰力與國防建設,一方面策應對菲律賓及沖繩的作戰行動,另一方面則希望對駐臺日軍造成致命性的打擊,使其無力增援日本本土,反制美國可能發起的作戰行動。

大規模的轟炸行動,主要有194410月,美軍為掩護登陸雷伊泰灣作戰,對臺灣進行大規模轟炸;19451月及2月,美軍為掩護呂宋島的登陸作戰,及柯裡幾多的空降作戰,對臺灣再度進行空中攻擊;這期間的轟炸目標,主要是機場與港口船運及倉儲設施,護航戰鬥機則掃射沿海之橋樑、隧道、調車場及鐵公路等。到了19455月之後,臺灣日軍飛機已無力抵抗,使美軍機如入無人之境,一直到7月,美軍第五航空隊移駐沖繩島,準備攻擊日本本土之後,駐臺日軍空軍戰力已經殘破,除少數美軍戰機零星執行任務之外,到日本投降為止,已無空襲或轟炸行動。

三、美日攻防戰略的影響

臺灣原被美軍視為太平洋戰場的重要戰略目標,日本亦不斷強化臺灣防衛戰力,甚至從沖繩島調動一個完整師團兵力,強化臺灣防衛戰力,使臺灣防衛兵力累計約180,000餘人。雖然美軍最後因為戰略態勢轉變,與麥克阿瑟對菲律賓作戰的堅持,放棄對臺灣登陸作戰的計畫,轉而以菲律賓作為重要戰略目標,並以空中武力執行削弱臺灣日軍戰力的行動。

此一做法,對美軍而言,一方面可以牽制駐守臺灣日軍,使其無法轉用兵力至菲律賓及沖繩戰場,援助兩地居於劣勢遂行困獸之鬥的日軍,使美軍穩居優勢得以獲取戰爭勝果;另一方面,亦可使美軍免於在臺灣日軍經營許久的戰場,進行浴血戰,減少戰爭損耗。

       對日軍而言,美軍未對臺灣實施聯合登陸作戰,固然減輕地面防衛武力的負擔,但大規模的空中攻擊行動,卻造成日軍戰力嚴重損失,臺灣各項基礎工業、重要交通設施、國防設施都被摧毀殆盡,更使臺灣電力減少60%,一直到戰爭結束都未恢復,對臺灣民眾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當沖繩陷落,美軍獲得更接近日本本土的反攻跳板時,臺灣的戰略價值亦隨之降低,駐臺日軍戰力無力反擊而戰敗投降。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