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論823戰役國際因素及對地緣戰略的影響

一、戰爭始末

中共在民國38年的古寧頭戰役中,嘗到全軍覆沒的敗績,但是當時毛澤東「堅決打金門,渡海攻臺灣」的野心卻未曾稍減。民國47823日下午630分,中共砲兵突然對金門進行幾乎全方位的砲擊,密集以各型火砲攻擊金門及其島嶼,在短暫兩個小時內,發射砲彈57,500餘發;同時先後以米格50戰機對金門實施掃射,就此揭開臺海823砲戰序幕。在其後44天晝夜激烈的砲戰中,共軍使用各型火砲5百餘門,瘋狂對金門發射47萬餘發砲彈,創下落彈密度最高的戰史紀錄,震驚世界。歷經4次海戰、10次空戰,國軍官兵前仆後繼,突破共軍海空封鎖,終於寫下光榮勝利史頁。

金門823戰役期間國共兵力損傷表

共軍(敗)

國軍(勝)

米格-17

32

4

重創8

F-86

C-46運輸機

C-47運輸機

PBY民航機

2架,傷1

3架,傷2

1

1

32架,傷12架(敗)

7架,傷3

各型魚雷快艇

各型高速砲艇

各型機帆船

LCM機械登陸艇

18沈,9

3沈,13

67沈,6

4

LCT坦克登陸艦

LSM中型登陸艦

MSF掃雷艇

LCM機械登陸艦

商船

1沈,3

重傷

1

重傷

1

88沈,32傷(敗)

2沈,5

各型野戰砲、高砲

各型車輛

砲位及掩體

油彈儲存所

221門(毀)

96輛(毀)

107處(毀)

17處(毀)

各型野戰砲、高砲

油彈儲存所

碼頭

14門(毀)

1處(毀)

2處(毀)

441項設施被毀

17項被毀

※作者整理製表

二、戰爭起因

(一)中共內部因素

1.政治內鬥:中共自民國38年取得政權後,在毛澤東統治下,展開一連串政治運動,如民國4245年的「三大改造」運動、46年的「反右派鬥爭」;尤其自民國47年起,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工農業生產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口號,稱為「三面紅旗」運動。

在這些運動中,毛澤東為了緊抓政治權力,不僅鬥爭革命戰友、破壞制度、傷害文化,更讓中國大陸經濟停滯不前,造成前所未有的浩劫。毛澤東靠著農民起義而統治中國大陸,卻在大躍進運動中,創下中共建政以來最嚴重的人為饑荒,大饑荒造成的農民死亡人數約在4,3004,600萬人之間。大躍進運動前後維持不到20個月,即將大陸經濟推向崩潰邊緣,帶來嚴重的經濟危機,也招致甚多幹部如彭德懷等人反對,毛澤東因而退居領導二線。為穩固其領導地位,毛澤東發起823戰役,希望藉由對外用兵以轉移矛盾,並緩和內部危機。

2.奪取金門企圖:中共建政之後,武裝血洗臺灣一直是首要問題,自1949年起,美國對臺灣安全扮演關鍵角色。韓戰爆發使美國由放棄臺灣轉為決定派遣第七艦隊執行臺海中立化政策。195493日,中共為轉移韓戰失利焦點,無預警砲擊金門,更於1955118日攻擊一江山島,國軍在美軍協助下撤回臺灣,此為第一次臺海危機。美國正視中共企圖之後,與我政府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Defense Treaty),而在條約未獲美國國會批准之前,先以「臺海決議案」協助國府撤出大陳島,解除危機。

但中共謀取金門企圖絲毫未減,一江山島的淪陷,讓中共認為金門有機可乘,故積極屯兵於福建廈門一帶,準備奪取金門。就臺海戰略情勢而言,金門、馬祖分峙於廈門港外及閩江口,既能直接扼控閩省出海咽喉,截斷中共南北海上交通;更可與臺澎遙相呼應,封鎖海峽南北門戶,控制臺海水域,所以中共想要攻佔臺灣,金門為首戰之地。

(二)美、蘇冷戰影響

1.擺脫蘇聯影響

1)中、蘇關係由濃轉淡:蘇聯與中共原為親密戰友,民國477月中旬,伊拉克政變,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Khrushchev)於7月底飛北平與毛澤東會談,尋求中共支持。同年919日,赫魯雪夫第二次函請美國艾森豪總統,「要求美國撤離臺灣,否則蘇俄支持中共。」

但是50年代末期,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推行蘇美合作,主導世界戰略」,並因共建長波電臺和共同艦隊等問題與中共交惡,且要求中共在臺灣問題和中印邊界問題上放棄原則,以服從蘇聯的全球戰略,遭中共拒絕,導致中、蘇關係破裂。

2)腹背受敵:中共與蘇聯關係全面惡化,加上美國持續圍堵中共,面對兩個超級大國都與中共為敵的不利局面,毛澤東分析當時的國際形勢,提出「兩個中間地帶」的戰略思想:「中間地帶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指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廣大經濟落後的國家,一部分是指以歐洲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兩部分都反對美國的控制,在東歐各國則發生反對蘇聯控制的問題」。當時中共的戰略是依靠第一中間地帶,爭取第二中間地帶,反對兩個超級大國。這個時期是中共對外關係的黑暗時期,內部又因為「三面紅旗」的失敗引起一連串的政治鬥爭。此時毛澤東雖退居二線,但透過政治鬥爭,實際上仍掌握政治實權。為進一步穩固權力,故發動戰爭轉移國內外焦點。

2.試探美國底線:韓戰爆發是美國對兩岸態度變化的轉折點,因為全球性冷戰的激化,加上韓戰的爆發,使美國政府與人民改變對臺灣的態度。

1)臺灣加入美國安全體系:美國政府不再坐視中共對臺灣的進犯,而是把臺灣視為西太平洋地區安全體系的重要環節。臺灣在地緣戰略上,北臨美國的盟友──日本、南韓;南倚菲律賓、泰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對於遏制共產主義在東亞地區的擴張,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823臺海戰役前,美國不論在外交、政治或軍事上,對我國頗多支持。因臺灣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美國盡一切外交和經濟手段阻止臺灣被「解放」。

2)中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為使臺灣正式加入美國所發起的安全體系,並提供長期穩定的軍事和經濟援助整體方案,美國於民國43122日,與我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而在條約未獲美國國會批准之前,先以「臺海決議案」協助國軍撤出大陳島,解除危機。「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之後,國軍獲得美國大量的軍事援助,在美國第七艦隊的屏障之下,雖然無法遂行攻擊中國大陸的行動,但也鞏固並確保了臺灣的安全。

中共疑懼美國意圖製造「兩個中國」,並為試探美國協防臺灣的決心,是中共發動金門砲擊的主因之一。

三、戰爭勝利及其影響

(一)中、美軍事首次合作:當中共發動戰爭後,美國依據中美協防條約精神,自830日起,美軍開始集結戰鬥補給船團於金門外海,軍援臺灣,97日中美聯合艦隊展開護航。是日,美軍顧問團電告國軍:「金門所有師砲兵換裝155榴砲,戰車換裝中型,步兵增加106無座力砲,增加8吋榴砲,空降部隊雙管4公分自動裝甲機砲車輛及使用90戰車砲,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移交中華民國。」

918日起,美軍由日本、琉球、關島調集8吋榴砲來臺支援。9月下旬,美軍由日本調來一個空運連,計官兵88人,協助我空投物資改用機械打包作業,機械打包既快速又牢固,在後勤運補金門發揮極大貢獻。

(二)調整國家戰略:823戰役後不久,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訪臺,與先總統蔣公會談,在雙方發表的聯合公報中,我國雖未保證放棄對大陸使用武力,但確認統一中國的主要途徑「為實現孫中山先生之三民主義,而非憑藉武力」,放棄原有「反攻大陸」的口號,改為「光復大陸」,即「恢復大陸人民的自由」。在823戰役之後,我國除保有「自衛上的權利」外,基本上,不對中共採取攻擊性武力。

在戰役前,為因應中共日益升高的軍事行動,國軍逐漸增加金門、馬祖的駐軍,當時金馬部隊人數,約占國軍總數的1/3。民國4711月,中美兩國正式協議:金馬將於臺海危機解除後,逐步減少駐軍1個步兵師(約15千人),而以火力加強守備,金門再補充240榴砲12門,150加農砲12門,155榴砲3門,馬祖補充240榴砲4門;空軍獲F-86戰機61架。我國在美國的折衝下,雖以減少部分金馬駐軍,對中共表達若干善意,但仍加強金馬防務,使其固若金湯,令敵人難越雷池一步。

四、全民國防的法則──自助人助

近年來,隨著國際局勢的快速演變、中共軍事力量的不斷擴充,已對我國防安全產生持續性的威脅。從823戰役中我們可以體會,所謂「自助而後人助」的道理。823一役若無全國軍民一致對抗敵人的堅強意志與有我無敵的作戰決心,就沒有日後美軍的奧援,這是「自助人助」的最佳詮釋。

        未來國軍更應前瞻作戰需求,積極思考未來建軍方向與具體國防策略,有系統的展開軍事事務革新,落實組織再造。在全民國防的理念下積極經營現代化國防,使軍民同心團結一致,以展現捍衛國家的決心與意志。

邱伯浩╱青年日報95820日第6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