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政爭的演變及其對軍事將領的影響 軍訓通訊第六二九期 大華技術學院教官 田金昌 南宋聯蒙古滅金後,重蹈聯金滅遼的覆轍,雙方形成直接對抗的態勢,理宗端平元年(西元一二三四年)發起汴洛之役與蒙古開啟戰端後,雙方兵連禍結,交戰長達四十五年,由於南宋大臣間對蒙古政策主張各異,引發黨派之爭,國防人事及策略與內部政局的變化相互牽扯,對宋造成不利影響。宋元戰爭歷經南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就南宋政爭的演變而言,大致上可區分為前期主戰與主合之爭、中期守淮與守江之爭與末期賈似道專政三階段。 一、前期和戰之爭 南宋孟珙應蒙古攻金主帥塔察兒的要求,派兵合圍殘金的最後據點蔡州。同時理宗親政,擬訂對蒙古的和戰政策,便成為朝中不同派系角力的焦點,牽扯出一連串的政治紛爭。最初理宗以昔日的老師鄭清之為相,當時執掌淮東邊防的趙范、趙葵兄弟與鄭清之有師生之誼,二趙力主乘中原局勢未定之際揮兵北伐,奪取汴京和洛陽,但不到三個月即大敗而回。北伐失敗後,鄭清之與趙范、趙葵將責任推向主和派將領。由於與國防相關的各種權力都在中央的控制之下,執政者很容易在財政、軍隊管理、軍功奏報等方面牽制制置使,當時宋元戰爭已經開始,部分將領卻為黨派之爭而難以施展,此乃導致戰爭宋軍潰敗的主因。 端平三年(西元一二三六年)以後,因宋軍在戰場上屢遭挫敗,理宗便以和議取代戰爭,主和派的史嵩之被任命為相,開始打擊與他不合的制置使,首當其衝的是淮西制置使杜杲,原因是杜杲上奏表示和談只是蒙軍的詭計,令史嵩之十分難堪,因此指使臺諫彈劾杜杲,這位堅守淮西,屢立戰功的將領被理宗奪去兵權。杜杲經此打擊,遂無意仕途,終老田園。至於素來與史嵩之不合的淮東制置使趙葵,自覺大難臨頭,以母喪為由辭官歸里。 淳祐四年(西元一二四四年),史嵩之遭父喪,史家長期掌政,令不少人感到不滿,反史派積壓已久,自然不肯放過這個機會,迫使理宗下令史嵩之歸喪,任命清議派的范鍾、杜範為左右丞相。反史派既當權,與史嵩之親近的將領自然受到排擠,史嵩之舊部京湖制置使孟珙,處境因而變得惡劣,而孟珙建議建築書院以安頓逃難士人的計畫,立即遭到當權者的阻擾,一氣發病而死。 二、中期守淮與守江之爭 壽春之役後,南宋與蒙古已演變成須以戰爭來解決問題,此時期南宋對蒙古國防政策,出現了守江與守淮之爭,守江派對邊防的看法比較保守,堅持守內虛外的戰略,認為出兵北進將導致根本空虛,動搖國本。淳祐十一年底(西元一二五一年),守淮派右相鄭清之去世,理宗以守江派之謝方叔、吳潛並相,在此之前執行鄭清之北伐政策的李曾伯和余玠,便成為謝方叔等人的心腹大患。當時四川軍力、財力在余玠的經營下皆已復甦,不須再朝廷調兵、運餉支援,而余玠長期總理四川軍、財、政大權,個人又喜便宜行事,讓理宗懷疑余玠有自立為王的可能,於是決定召回余玠,造成余玠一夕暴卒。 當余玠受到猜忌的同時,李曾伯亦上書請辭,主要是因為襄陽防務的政策不再受到支持。此一時期,蒙古正積極籌畫對宋發動全面進攻,蒙哥親自率兵攻四川,蒙軍長驅直入,進展甚速,後因蒙哥病死於釣魚城下,忽必烈為了奪取可汗之位急欲北歸,賈似道此時正屯駐黃州,私自遣使請和,願以長江為界,歲貢銀二十萬。蒙軍北去後,賈似道諱和為勝,以大捷上奏,理宗便以賈似道再造王室之功,任命為相,執掌朝政。 三、末期賈似道專政 賈似道入相後,為了確保權位,便意圖獨掌邊防事務,於是打擊熟悉邊防事務的元老大臣,將他們逐出朝廷,使自己成為最具邊防經歷的朝臣,造成開慶元年間負責國防的將領,除了馬光祖和呂文德外,其餘全部去職。許多久掌邊防的文臣、武將均遭打擊,無法再展長才,賈似道將自己塑造成為唯一能應付邊防的朝臣,成為晚宋最有權勢的丞相,德祐元年(西元一二七五年),賈似道下臺後,南宋已岌岌可危,不到十個月,恭帝投降,南宋滅亡。 四、南宋政爭激烈,將領更迭頻繁 南宋朝中政爭激烈,將領人事更動頻繁,不同派系對國防政策與人事各有堅持,將領的任免往往不依其才能、政績,而是考慮黨派立場和私人關係。將領在朝中有強大的奧援便可長期任職,即使作戰失敗亦能逃過處分;相反的,與當權者不合的將領就算有再大的功勞,亦會遭讒毀罷官,南宋戰績最大的三位制置使余玠、杜杲和孟珙都因政敵的打擊而下場淒涼。 將領的權位既深受政爭的影響,因此掌握朝中政情的發展,對南宋的將領而言有時甚至比應付敵軍更重要。所以,南宋各將領都派有專人負責打聽朝廷的動向,並以大量金錢交結權貴,使南宋賄賂交結之風盛行。將領既要花大量金錢來交結中央的權貴,以確保自己的職位及減少牽制,無怪乎南宋軍政的積弊長期無法改革,戰力無法提升,終難逃戰敗的命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