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志承烈  踵武前賢  凝聚全民國防共識

        民國2677日蘆溝橋事變,揭開了中華民國對日抗戰的序幕,這是一場民族禦侮、國家求生存的聖戰,也是我國積弱百年之後積健為雄的轉捩點,臺灣於民國34年得以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亦奠基於此。

        9677日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七十週年,回顧那一段悲壯歲月,多少人顛沛流離、家破人亡,「沒有國,哪有家」的至理,實值大家警惕深思。

一、七七事變,首奏抗日序曲

        民國2677日,日軍在北平近郊宛平城附近演習,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入城搜查,遭拒後大舉進攻,國軍奮力抵抗,爆發中日雙方重大軍事衝突──史稱七七事變(又稱蘆溝橋事變),就此揭開八年對日抗戰的序幕。

        其實早在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奪占華北的企圖就已經相當明顯,惟政府鑑於當時國家內部情勢混亂,必須先安內再攘外,所以一再對日軍忍讓。

        七七事變爆發後,時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中正先生在廬山發表「最後關頭」談話,宣示「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均應抱定為國奮鬥之決心,與敵作殊死戰」,並以「國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軍事第一,勝利第一」為目標,全國進入全面抗戰階段。

二、戮力禦守,粉碎日軍迷夢

        一開戰,日軍即打算速戰速決,妄想一週內攻佔上海、三個月亡華,但國民政府堅採防守戰略,轉移戰場至華中,力圖以空間換取時間,與敵人打消耗戰。813日淞滬會戰,國軍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三個多月,徹底粉碎日本三月亡華迷夢。12月中旬,日軍為洩恨雪恥,在南京展開大屠殺;繁華都市在日軍殺光、燒光、搶光下頓成人間煉獄,國人死傷逾30萬。而日軍七三一部隊更持續以擄獲的人員進行諸多慘無人道的活體實驗,並強迫臺灣、韓國等地女性充任慰安婦,提供日軍姦淫發洩,暴行令人髮指。

三、猛烈反擊,捷報鼓舞人心

        民國27年,國軍在臺兒莊死守不退,並組織敢死隊數百人分批向日軍襲擊,更在援軍協助下大舉對日軍進行猛烈反擊,最終殲敵2萬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全面大勝。捷報傳出,舉國歡慶,一掃瀰漫全國的悲觀氣息,在存亡絕續關鍵時刻,大力提振了全國軍民抗戰的信心和決心。

        這一仗不僅是我國抗戰以來的空前勝利,也是日本新式陸軍建立後第一次慘敗;尤其當時日軍擁有優勢兵火力,相較之下,國軍不論武器裝備或部隊訓練都遠比不上日軍,因此戰勝的意義更顯非比尋常,對全國軍民的鼓舞也是氣力萬鈞。

四、退守重慶,打擊日軍戰力

        抗戰中期,日軍扶持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組織,施行「以華制華」政策;國民政府則持續採空間換取時間策略,以人海戰術對付日本先進軍力,苦撐死守。民國2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開始,西方國家無暇顧及中國,我對外交通被日本切斷,政府單位移往重慶為持久抗戰做長期準備,蔣夫人組織的婦聯會亦在此時加入後方援助軍需的工作。

        日軍在國軍退入山區固守的戰術運用下,更加深入中國內部地區,延長了日本到中國的補給線,增加了日軍進攻的阻力,也便利國軍以游擊戰消耗並牽制日軍。另一方面,國軍運用合擊戰術,創下三次長沙大捷的輝煌戰果,合計造成日軍十萬餘人傷亡;長沙之勝使日軍「以戰養戰,以華制華」的夢想徹底破滅,也強化反軸心盟國正視我孤軍奮戰的決心與意志。

五、軍民同心,抗日八年告終

        民國30年底抗戰後期,我全國軍民團結一心,休戚與共,不分前後方、不分老中青,紛紛加入抗日行列,而美國則因日軍發動珍珠港事變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局,我國因此改採聯合戰術的戰略。原本只想取得資源的日本,低估了美國,致使中國戰區與世界戰區結合而扭轉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果。

        期間各國廢除對我國的不平等條約,中國與英、美、俄並列當時四強之一,更在3211月的開羅會議共同決定東亞國際形勢,包括韓國獨立、東北與臺澎歸還我國等。此時日軍在中國大陸上進行大量轟炸,國軍幾乎無處可退,直到中印公路開通,政府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為號召成立青年遠征軍,打通中印公路,國軍才有後方補給線補充物資。

        345月德國宣佈投降,歐洲戰場終於結束,而中國戰區亦在8月美國於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後,迫使日本宣佈投降,至此八年艱苦抗戰遂告結束。

國軍對日抗戰重大戰役大事紀

時期

起迄

..

會戰名稱

敵我兵力

戰果

26.08.1326.12.12

淞滬會戰

我約32個軍

敵約10個師團

將敵主力誘至華中山嶽湖沼地帶,避免不利地形作戰,敵傷亡6萬餘人,戰略成功

26.10.1326.11.10

忻口會戰

我約15個軍

敵約5個師團

擴大戰場分散敵力,使其不能速戰速決,敵傷亡2萬餘人,達消耗敵人目的

27.03.1227.06.12

徐州會戰

我約32個軍

敵約13個師團

誘敵北上,使我主力安全退出包圍圈,爭取準備時間,並達到消耗目的,斃傷敵3萬餘人

27.07.2327.10.05

武漢會戰

我約47個軍

敵約12個師團

擴散戰場,奠立長期抗戰基礎,同時爭取外翼,避免被殲滅,敵傷亡2萬餘人,使敵速決企圖破滅

28.03.1728.03.27

南昌會戰

我約12個軍

敵約4個師團

增大敵之消耗,同時凍結其兵力於南昌一隅

28.09.1728.10.06

長沙會戰

我約17個軍

敵約5個師團

破壞敵攻勢企圖,使其退返原地,同時加大敵之消耗,敵傷亡4萬餘人

30.09.1730.10.08

第二次長沙會戰

我約14個軍

敵約5個師團

發揮劣勢軍對優勢軍的優良戰法,打破敵攻勢企圖,確保戰場,傷敵4萬餘人

30.12.2431.01.15

第三次長沙會戰

我約14個軍

敵約4個師團

我方確收後退決戰優良戰果,將敵驅出戰場,傷敵5萬餘人

32.11.0132.12.17

常德會戰

我約15個軍

敵約5個半師團

敵被擊退返原地,迫使其戰術攻勢目的未能保持,敵傷亡2萬餘人

32.11.初~34.03.30

滇西、顛北作戰

我約8個軍

敵約4個師團

打通我國際交通路線,樹立反攻威信,我軍進展1,300餘公里

34.04.0934.05.16

湘西會戰

我約9個軍

敵約3個半師團

敵被我軍擊退返陣地,斃敵2萬餘人,我軍士氣振奮

34.05.初~34.07.28

桂柳反攻

我約7個軍

敵約2個半師團

我軍進展750餘公里,發揮反攻力量,迫使敵退出戰場,敵喪失戰爭意識,自請無條件投降

六、撫今追昔,師法歷史教訓

        八年抗戰是我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地域最廣、犧牲最重的一場對外反侵略戰爭,而七七事變則是抗戰的序曲。撫今追昔,倘若沒有當年全國軍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戮力維繫國家生存發展,哪有今天的我們?又此時如果我們不能深切體認「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的道理,不能具備國家意識、國家安全的觀念,又如何在未來實現願景和希望?

        今日紀念七七抗戰,闡述此一所有國人共同的記憶,並無意挑起無謂的民族仇恨,而是企圖嘗試從歷史血淚中記取教訓、獲得啟示。國人必須記取歷史教訓,繼志承烈,以抗戰精神為傚法典範,時時做保國衛民的準備,為國家繁榮發展奠立基石。

謝俊平、黃進福、熊念慈、朱芝嫺╱青年日報9677日第6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