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波灣戰爭解析對照表 |
|
|
|
項目 |
1991年波灣戰爭 |
2003年美、英聯軍攻打伊拉克軍事行動 |
戰略構想 |
解放科威特(戰場多在科國境內) |
瓦解海珊政權(戰場在伊國本土) |
領導人物
(美國) |
總統—布希
國防部長—錢尼
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
聯軍指揮官—史瓦茲柯夫 |
總統—小布希
副總統—錢尼
國防部長—倫斯斐
國務卿—鮑威爾 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麥爾斯
聯軍指揮官—法蘭克斯 |
開戰時間 |
1991.1.16至1991.2.23(空戰)
1991.2.24至1991.2.28(地面戰鬥) |
2003.3.20至2003.4.14
(雙方有組織性之戰鬥已經結束) |
參戰國家 |
共28個國家 |
以美、英聯軍為主,澳洲、西班牙、波蘭等國出動特種部隊助陣 |
消耗軍費 |
約750億美金
(共有數十個國家分擔約530億美金) |
戰爭開支加上駐軍接管,至少需800億美金(經費多由美國自行負擔) |
死傷人數 |
死亡466人、失蹤56人、被俘13人、受傷約30000人
(其中美軍死亡299人,其中148人死於戰鬥任務) |
迄2003.4.21止,美軍死亡128人(其中105人死於戰鬥任務)、英軍死亡31人,受傷近500人 |
出兵理由 |
由聯合國通過決議案,宣佈伊國吞併科威特為非法行為,組成聯軍討伐 |
以伊國支持恐怖活動及持有生化武器為由率先開戰,難掩其「以血換油」之霸權本質 |
國際輿論 |
弔民伐罪、師出有名,全球輿論一致支持 |
聯合國諸多會員國掣肘,國際間反戰聲浪不斷 |
媒體報導 |
1. 聯軍嚴格新聞管制,戰爭初期由CNN依靠衛星報導第一手消息,大出風頭
2. 聯軍指揮部定期發佈新聞資訊 |
1. 允許部分媒體記者隨軍採訪,全球觀眾幾乎以零時差方式目睹戰事之進行
2. 聯軍指揮部仍定期發佈新聞資訊 |
參戰人數 |
聯軍動員人數約79萬人(美軍有45萬人),為二次大戰以來最大規模地面作戰 |
美、英聯軍共28萬人,戰爭初期由於戰事遲緩,遭批評「輕敵」之後,美軍又陸續增兵 |
天候、地形 |
天候平穩、溫度合宜,但有間歇性沙塵暴,沙漠地區開闊、平坦,適合裝甲部隊大顯身手 |
1. 戰事拖至3月下旬才發動,天氣已逐漸炎熱,兼有沙塵暴嚴重妨礙作戰
2. 聯軍將氣象資訊列為最高機密 |
戰術作為 |
聯軍持續轟炸38天後,地面部隊才出動,僅歷4天後,海珊即承認敗戰,撤兵科威特,聯軍僅推進至巴斯拉城郊外即停止前進 |
1. 美、英聯軍為保護伊國全境1658口油井不受破壞,在戰爭開打時即出動地面部隊,致戰爭初期死傷較慘重
2. 特種部隊被大量運用 |
後勤補給 |
戰爭準備時間長達5個月,為有史以來後勤支援最臻完備之戰役 |
受「斬首行動」牽連,開打倉促,補給線太長,戰爭初期又受沙塵暴影響,使前線作戰士兵未獲及時補給,不得已停止推進速度,原地鞏固整頓 |
主要
|
巡弋飛彈、F
|
電磁脈衝彈(E彈)、炸彈之母(
|
炸彈效能 |
百分之九為精準導引武器 |
百分之六十八為精準導引武器 |
戰鬥管理 |
C3I首次被普遍重視,戰後引發世界各國小型軍事革命 |
C4ISR被徹底發揚,聯軍享有絕對優勢,也等於掌控戰事主控權 |
海、空軍表現 |
1. 海軍出動6艘航空母艦群
2. 每日約2000架次密集轟炸,損失各型飛機38架
3. 充分掌握空優,擊落伊軍戰機39架,其餘敵機多逃至伊朗避難
4. 奠定「空權至上」、「無空防即無國防」之聲譽 |
1. 海軍仍出動6艘航空母艦群
2. 每日約800架次轟炸任務,雖然出勤架次減少,但拜武器投射精準度提升,殺傷力大幅提高
3. 戰爭全程,伊軍沒有一架戰機升空迎敵 |
伊軍
|
1. 威脅使用化學武器
2. 伊軍經歷8年兩伊戰爭的洗禮,財困民乏,但累積之戰爭經驗豐富,伊國陸軍常備兵人數更居世界第四位
3. 領導人的野心使國家陷於危難
4. 誤判西方國家除了外交、經濟制裁外,不會有軍事制裁行動 |
1. 兩次波灣戰爭相隔12年,未見伊軍精練戰技、修整工事,領導者無能又無為
2. 伊軍歷12年國際封鎖,武器效能低落
3. 極度缺乏防空飛彈和反裝甲武器
4. 伊軍戰鬥意志薄弱,不知為何而戰,民心亦思變而不自知
5. 海珊剛愎自用、誤信偏聽,事實證明其軍隊完全不堪一擊
6. 謠傳將使用化武、炸水庫等阻絕行為,均未見施行 |
伊軍
|
1. 持續以飛毛腿飛彈攻擊以色列,企圖逼使以國參戰,激起回教國家公憤
2. 誤判聯軍將從科國海岸線登陸,防禦部署不當
3. 1991.1.29主動突襲卡夫吉城,使聯軍猝不及防,是少見的主動出擊行動
4. 戰爭末期任意破壞油井
5. 受聯軍空襲影響,所有陣地均遭孤立、失去補給 |
1. 部隊未戰先潰、外強中乾,預期性之「大軍會戰」和聯軍最擔心之「城市巷戰」均不見發生,只有小規模之遭遇戰或游擊戰
2. 戰略上未能掌握天時、地利,逐次抵抗、遲滯聯軍,以空間換取時間
3. 指揮官不能掌握戰情,友軍間不能協調合作,不知彼又不知己,徒留笑柄 |
戰後發展和影響 |
1. 聯合國重振聲望,美國重建其「世界警察」威名,一掃越戰之陰霾
2. 國際正義和公理,重新申張
3. 海珊勢力被削弱,但未垮臺,持續在中東地區居領導者地位,這也是聯軍在戰略上最大之失敗 |
1. 美軍暫不撤離,主導戰後重建,成效難料
2. 美國奠定全球唯一超強地位,但更激起世人怨懟
3. 小布希總統聲譽不墜,但連任與否尚需時間驗證
4. 伊拉克成為美國石油殖民國
5. 法、德等國戰前帶頭反戰,戰後角色尷尬
6. 恐怖軸心國家勢力成真空,勢將重組 |
戰爭檢討 |
1. 聯軍在戰爭指導上,綜合運用政、經、軍、心各種力量,取得絕對總體優勢
2. 組成機動性高、火力強大的快速打擊部隊,是現代陸軍發展之趨勢
3. 區域性的衝突,取代了以往集團間的對抗 |
1. 聯軍在土耳其不肯借道、兵力集合未齊之際,貿然開戰,置大軍於危境,將德有虧
2. 心戰(廣播、傳單)成果卓著,有效瓦解伊軍心防
3. 美、英等國遭致窮兵黷武之譏評
4. 戰場上誤擊、自相殘殺等事件頻傳,美軍在目標摧毀之統計和實際戰果呈現上亦有嚴重落差,證實「科技」並不完全足恃
5. 聯軍在戰爭初期採取「圍而不攻」、「分進合擊」之軍事策略,是正確的戰爭指導
6. 絕對的空優和密集的轟炸,是迅速解除伊軍戰鬥意志之關鍵
7. 「武力」,仍是後冷戰時期恃強凌弱之憑藉
8. 迅速提供民生之所需,維持社會秩序,是爭取民心的關鍵 |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