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後重建與挑戰

中央警察大學教授汪毓瑋/青年日報 946123

隨著美國主導下之伊拉克重建進展,及其臨時政府重要閣員產生,伊國政府趨於正常運作,加上區域內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對暴力與恐怖份子主動出擊,全球反恐戰爭也漸顯成效,伊拉克朝向民主發展的趨勢應不致過於逆轉,但未來對美國的中東政策認同與否、國際恐怖份子結合區域既有暴力團體發展能量、伊國內部派系的權力能否維持相對平衡、伊政府能否獨自承擔境內安全責任等,均將持續衝擊伊國未來與國際恐怖主義的力量消長。茲分析如下:

一、重建情勢漸趨樂觀,惟不穩因素仍存

(一)國際媒體負面報導:雖然美國以「強勢」獲得聯合國相關決議案之「模糊空間」,以合理化出兵伊拉克。然因國際一般均反對美國之舉,致使國際重要媒體對伊拉克情勢多朝負面報導,除了凸顯未找到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外,亦特別彰顯安全情勢不穩層面,例如以偏概全引用美官方談話而指責美國沒有完善的重建計畫、未預估戰後情勢的嚴峻,歐洲重要盟國不派兵支援或是臨時撤兵,涉嫌與國際恐怖主義掛鉤之暴力團體的嚴重攻擊行動等,以致美國不斷呼籲媒體應公平報導美控制下的伊境情勢。

(二)美國官方定期公佈重建進展:從伊國海珊政權被推翻後,美國國務院「國際發展總署」或國防部含「中央指揮部」在內等重建伊國之有關單位,每一週或因應需要,均公開召開記者會,或以書面報告之具體數字公佈重建進展。例如該署公佈之「伊拉克重建週報」中指出,不論就電力、交通、教育、政治等各項計畫,均是按照進度而持續推動;另「美軍中央指揮部」亦指出「伊拉克人之安全部隊」(ISF)不論在維持穩定、反恐怖主義戰鬥與反暴力戰鬥方面均有相當進展,已漸能增強維持伊國境內安全責任的條件。

(三)遜尼派漸認同國家控制:此外,伊國境內遜尼派的「穆斯林學者聯合會」亦發表公告,鼓勵伊拉克人民加入警察和安全部隊,雖同時也呼籲伊拉克士兵不要幫助外國部隊抵抗自己的同胞,但已不同於以往完全反對的立場,顯見彼等開始承認伊國臨時政府,且正慢慢認同對國家的控制,以致較願意配合。

            若此等條件更趨於成熟,則在安全基礎上的重建進展應會加快,而使政治益趨穩定。但不可否認,伊拉克社會仍存有恐怖份子可利用的弱點,且反暴力戰鬥不應僅是依賴軍事行動,也要使伊拉克人確信有美好未來,才能厚植成功重建的市民社會條件。

二、伊國不同派系持續競逐,但已漸趨於妥協

(一)政治反對組織林立:在遜尼派的海珊政權瓦解後,出現眾多政治反對組織,包括「伊拉克國民會議」(INC);沙烏地阿拉伯支持的「伊拉克民族協調」(INA);庫德族的「庫德民主黨」(KDP)與「庫德愛國聯盟」(PUK);與蓋達組織有關的「回教主義派」(Ansar al-lslam);什葉基本教義派的「伊拉克回教革命最高理事會」(SCIRI);歐薩德領導的「邁哈迪軍」(Mahdi Army);及「達瓦黨」(Da'wa)等。然而在美國主導建立的民主政體運作過程中,迄今尚未因派系激烈鬥爭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內戰,顯見伊國人民欲維持穩定的立場。

(二)內閣職位兼顧派系平衡:目前伊拉克已選出遜尼派的議長、庫德族的總統、什葉派與遜尼派的第一副總統與第二副總統及總理,因此目前重要內閣職位概已兼顧派系平衡,而終於度過短暫之派系無法妥協的政治危機,應能爭取伊拉克人民的支持。但長期以來,無論是前海珊政權之獨裁或是未來粗具規模之民主設計,伊國政體本質上「部落政治」與「種族派系」的鬥爭運作方式無法一時改變,國際社會需對伊國民主發展更有耐心,且輔以整個中東和平環境之培育及經貿有效運作才能漸顯成果。

三、恐怖團體等武裝份子行動未歇,惟影響有限

(一)攻擊行動多由遜尼派發動:近期根據美國軍方對伊拉克安全情勢的評估,武裝組織發動的暴力攻擊,不論在規模或複雜性方面,均有提升,惟攻擊行動已由平均一天5060件減為4050件,然攻擊伊拉克人組建之警察與部隊的數量卻增加。其中近80%集中在遜尼派掌握的伊拉克中部,庫德族與什葉派掌握的北部與南部仍相對平靜。這些攻擊大部分是由「復興黨」與「前政權殘餘份子」(FRE)的遜尼裔阿拉伯人發動,且彼此可能已在家族、部落、宗教與社會精英間進行合作,並進行經費與指導行動的串聯,希望能在伊拉克建立一個安全天堂,可持續對付「異教徒」之西方國家與「變節」之回教政府。

(二)與國際恐怖主義串聯的組織:在伊國可能與國際恐怖主義串聯之所謂「撒拉非」(salafi)與「聖戰」組織,尚有「安薩遜尼軍」(Army of Ansar al-Sunna),是由「庫德安薩回教組織」(Kurdish Ansar al-Islam)分裂出,且結合遜尼裔阿拉伯人與國外的「蓋達組織」成員,經常在「摩蘇爾」(Mosul)附近活動,亦與「安薩爾伊斯蘭組織」(Ansar al-Islam)有關;「伊拉克伊斯蘭軍」(The Islamic Army in Iraq)雖與「撒拉非」不太有關,其訴求係伊拉克的民族主義,主要活動地點在巴格達與其南部,但亦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在兩河流域進行聖戰的基地組織」,其特色是攻擊什葉派的清真寺及其他宗派目標,且是唯一以非伊拉克之阿拉伯人為核心之組織,而與其他組織不同,與「真主黨」(Hizballah)來往密切;及「安薩爾伊斯蘭組織」等。參與攻擊的國外戰士則包括來自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約旦與伊朗等國家,且武器仍由邊境走私轉運。

(三)暴力攻擊行動份子:就目前參與暴力攻擊行動的兩種組成份子而言,遜尼派民族主義者是由前復興黨與前海珊政權之安全部門人員所組成,主要動機是來自於政治與獨裁,而欲避免什葉派掌權;「聖戰士」則是由外地的遜尼阿拉伯人所組成,大部分來自於沙烏地阿拉伯,也由於是外國人,因此有賴遜尼社群的支持,且對於伊拉克複雜的部落政治無影響力,故隨著什葉派掌權,其運作基礎或將被破壞。

            此外,兩者的利益亦有衝突,遜尼派民族主義者要求重建過去非宗教性的現世權力,但聖戰士卻要求建立神權政治,兩者矛盾未能有效克服,以致結合有其困難,此也將影響彼等勢力的發展。依目前趨勢,聖戰士除將戰場置於伊拉克外,亦外移而置焦點於「城市恐怖主義」,以建立在沙烏地阿拉伯、約旦與其他中東地區國家之跨國恐怖主義的分支與團體。

 四、美國整合策略運用,以維持穩定情勢

(一)從地緣戰略角度,營造重建伊拉克的穩定環境:伊拉克的民主發展,與美國的中東政策及持續領導國際反恐作為之成功與否有密切相關。因此,美國對伊拉克採行的是藉由努力建構民主體制,防阻重回以往獨裁政權;區隔不斷發生的暴力攻擊與宗教、種族分歧,以縮小打擊面;持續化解對美抨擊,及宣揚伊國重建成功對國際與區域利益的重要等三項策略運作。除了努力解決區域既有衝突,減少國際恐怖主義組織可能之利用外,另在國家安全維護層面,亦鼓勵伊拉克等國家加強資訊交流、安全措施與主動出擊,以因應前述各種威脅,並積極促進聯合國推動各種安全創意,且欲加強在美主導下之區域與雙邊安全合作機制的建構。

(二)推動「北約訓練伊拉克任務」(NTM-I)計畫:美國亦認知伊拉克人民的自決性,取決於其所提供安全的部隊能力,故極力推動「北約訓練伊拉克任務」(NTM-I)計畫,且促使德國、日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埃及與約旦等國家幫忙代訓,迄今已完成約142千名伊拉克安全部隊訓練,且預計在6個月內將達成訓練20萬人的目標,而最終能由伊拉克人自行負起維安責任。

            此外,美國漸已區隔對待,由回教徒支持的反佔領鬥爭與「蓋達組織」形態恐怖主義之不同,而能分進合擊;並積極推動「大眾外交」,且盼藉由在伊拉克軍事駐留的安全維護、重建資源挹注及協助民主政治進程推動等「軟性」訴求,而能逐步爭取及強化伊拉克人民的認同。

五、結論

經由伊拉克情勢評估,可發現國際恐怖主義已與區域衝突漸趨結合,若地區衝突未能有效解決,必會加劇國際恐怖主義組織操弄的空間;且若國家安全不能有效維持,也必定會減少地區衝突解決的機會,而惡化區域的安全。目前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作為,朝向平衡地緣戰略利益與國家安全兩個層面之方向前進。在中東地區目前相關區域衝突逐漸緩和及沙烏地阿拉伯與埃及之強力反恐怖政策下,恐怖活動擴展的局限性已漸凸顯。

然此非意謂恐怖與暴力活動就會消除,例如目前美國已加強伊拉克安全部隊之組訓,但暴力行動已影響該等部隊對伊拉克人的增補與行動有效性;且因為伊拉克遜尼派游擊隊的意識形態是伊斯蘭與民族主義之混合物,因此短期仍不會停止攻擊,而在美國對伊國發展的「伊拉克人化」基本政策主軸下,伊國未來的發展仍取決於國內派系整合之成功與否及經貿的有效發展。

★本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