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爾克大撤退 掌握反敗為勝契機

 

 

一、敦克爾克大撤退概述

(一)德軍銳不可當,震驚歐洲:1939年,德軍在希特勒一聲令下,揮軍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德軍憑藉精良武器裝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發動閃電戰,震驚歐洲各國。面對德軍的侵略野心,英、法相繼對德宣戰,並以聯軍之姿組成馬其諾防線。

(二)聯軍失利,面臨殲滅危機:英、法兩國原以為德軍會知難而退,孰料希特勒早已盤算將英、法列為奪占目標。1940年5月,德軍精銳機械化部隊在飛機、戰車掩護下繞過馬其諾防線,將40萬英法聯軍逼至法國東北部邊境敦克爾克的狹小海灘,準備一舉殲滅。

(三)空前最大規模撤退行動:英國為保存戰力,趁英吉利海峽海象狀況允許,動員大小船隻,進行一場代號「發電機行動」的史上最大規模戰略性撤退,成功將聯軍30多萬人撤回英國,使英國轉危為安,也為日後反攻蓄積能量,史稱「敦克爾克大撤退」。

二、閃電戰席捲歐陸—─英法聯軍陷苦戰

(一)德國重整旗鼓,發動二次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然而具強烈民族主義意識的德國力圖振興;希特勒主政後,德國非但不理會凡爾賽條約,反而積極整軍經武。1935年,希特勒宣布德國恢復徵兵制,並致力武器裝備的研發與生產。在重振日爾曼帝國昔日輝煌的民族主義大旗下,德國準備對歐陸地區發動侵略戰爭。

     1939年9月,德軍充分運用機械化部隊與空軍戰機快速突破波蘭軍隊的防線,迂迴繞至其後方,將波蘭軍隊合圍,德軍憑藉閃電戰迅速攻克波蘭;波蘭淪陷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法相繼對德宣戰。

(二)聯軍得不償失,損失慘重:德軍先後進攻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甚至入侵法國,舉世震驚。由於德軍攻勢銳不可當,英法聯軍用以阻滯德軍所建構的馬其諾防線也遭德軍突破,百萬聯軍中數十萬人陣亡或遭俘,僅剩約40萬人被逼撤至敦克爾克海灘,無路可退。

(三)配合天時、人和的撤退計畫:英國首相邱吉爾見數十萬大軍極可能全軍覆沒,決定將整批軍隊撤回英國,而擬訂「發電機行動」撤退計畫,動員800多艘自民間徵集的各式船隻,將英、法兩國部隊接駁上船,駛離敦克爾克。

     而正當英法聯軍遭圍困的危險時刻,聯軍向德國請求舉行1天「全國禱告日」,為進退兩難的聯軍官兵祈禱,沒想到希特勒為此下令德軍停止向敦克爾克進攻3天,而這3天內英吉利海峽風平浪靜,為聯軍提供絕佳的撤退時機。

三、發電機行動展開──九晝夜撤離部隊

(一)撤退行動受阻:1940年5月26日晚間7時左右,發電機行動正式展開;而德軍為阻止英法聯軍撤退,派出戰機轟炸敦克爾克地區,企圖影響撤退。

(二)廣徵民間船隻接駁:另一方面,由於運載部隊撤離的英國皇家海軍船艦吃水較深,無法靠近敦克爾克海灘,必須透過小型船隻來回接駁,因此除了首日順利撤出近3萬人,隔日僅撤離7千多人;而英國海軍評估,若每日無法撤出1萬人以上,要將30多萬人全體安全撤出至少需30~40天。故英國緊急向民眾徵集可用船隻,並召集業餘水手與船長,一時之間超過800艘遊艇、貨船、漁船等航行於英吉利海峽上,場面壯觀。

(三)英國全力護航:為確保船隻航行安全,英國動員空軍、海軍作戰部隊全力護航,英國空軍甚至出動近3千架次戰機進行空中掩護,務求將這批龐大戰力平安送返英國。

     儘管撤退過程中德國空軍的攻擊不斷,然而自5月29日以來,每天都至少撤出數萬人;直至6月4日,為期9天的撤退行動共有約34萬名官兵從敦克爾克撤至英國,寫下二次大戰期間一次成功撤退的奇蹟。

四、敦克爾克撤退──戰力保存實證

  孫子兵法說:「昔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意即擅長用兵的指揮官,都會先設法讓自己不被敵人擊敗,再等待敵人可被我方攻破的時機。因此,兩軍交戰時,須牢牢掌握不被敵人取勝的主動權。

  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成功,使二戰前期處於劣勢的英國與法國得以保存戰力,進而獲得反攻契機。由此可見,若無此撤退計畫,英法聯軍根本無法與德軍的火力抗衡;當法國完全失陷,英吉利海峽另一端的英國也將難逃遭德軍入侵的命運,二戰歷史極可能改寫。

五、國共內戰「舟山撤退」──蓄積反擊力量

  戰力保存為一種用兵策略,尤其當交戰雙方軍事實力具明顯差距,藉由此策略,可充分蓄積反擊力量,在關鍵時刻爭取求勝契機,國共內戰期間的「舟山撤退行動」也是一例。

(一)登步島大捷:民國38年4月,共軍渡過長江後席捲京滬精華地帶,國軍浙江綏靖司令部派兵駐防舟山群島,以定海為反攻基地;同年5月,上海保衛戰結束後,該地區的國軍部隊轉進舟山,相關部隊納入新成立的舟山防衛司令部指揮。

     隨後中共先後對舟山群島外圍島嶼進行奪占,甚至進犯舟山群島西南方的登步島,所幸國軍奮勇抗敵,將來犯共軍全數殲滅,創獲「登步島大捷」。

(二)舟山撤退:然而自民國39年開始,共軍受到蘇聯協助,海、空軍優勢漸增,舟山群島難以繼續防守,因此蔣介石決定自5月12日起執行「舟山撤退」,自5月13~15日止,將駐防舟山的部隊分批在海、空軍全程護衛下,以戰車登陸艦、運輸艦艇撤離舟山返抵臺灣,3天內將10多萬名官兵安全撤出,保存國軍戰力。

(三)戰略撤退的重要性:當時國軍10多萬官兵未撤離舟山,以共軍兵力,奪下舟山只是時間問題,屆時國軍將盡失10多萬兵力,臺澎金馬安全堪憂。由此可見,正確的戰略撤退是因應戰況危急的必要之舉;而撤退過程中,軍民齊心完成任務的表現,也是全民國防力量的凝聚。

六、結語

  英國首相邱吉爾在敦克爾克大撤退結束後發表演說:「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將此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取勝的。」邱吉爾的話語充分表達了英國抗敵的決心,英國並未因在歐陸戰場上暫時失利而懷憂喪志,反而在全國朝野、軍民敵愾同仇下,奠定勝利的契機。敦克爾克大撤退代表的不僅是一次成功的戰略撤退,更在撤退過程中展現堅強意志與不向逆境低頭的情操,使同盟國抵抗軸心國的舉措獲得民眾廣泛支持。

  2010年適逢敦克爾克大撤退70週年,英國政府特別舉辦紀念活動,邀請曾參與撤退行動的二戰老兵乘坐遊艇、漁船,重溫當年於英吉利海峽上航行的情景,以見證這段奇蹟般的歷史。敦克爾克大撤退告訴世人,當戰事開啟,即使陷入危境,也不應輕易放棄希望,若秉持與國家同生共死的堅定意志,仍能掌握反敗為勝的契機,爭取國家永續生存。

 

劉學堯/青年日報99年8月1日第3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