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戰役 後勤運補奠勝基

 

 

  深究823戰役全程,當時先後執行「閃電」、「鴻運」、「轟雷」等運補計畫,讓金門駐軍獲得充足的軍事物資,進而創機造勢,而成為克敵致勝的關鍵。

一、後勤有力支援 戰爭勝利關鍵

  孫子兵法「軍爭篇」指出,用兵最難者莫過於「軍爭」,而「爭」的是什麼?無非是爭利、爭勝,爭取種種有利條件。至於有利條件的形成,除戰前的知己知彼、民心士氣、戰略構想、戰術運用外,後方的支援更是前線得以「爭勝」的強心針。 

  孫子兵法:「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此句話闡釋後勤的重要性。823戰役開打後,金門與臺灣之間隔著汪洋大海與共軍砲火的壓制封鎖,如何將後勤有效運補前線,考驗國軍的毅力。儘管烽火滿天,但在國軍規畫的「閃電」、「鴻運」、「轟雷」、「流星」、「長風」、「中屏」、「神鷹」等運補計畫下,金門與臺灣依舊密切連結,獲得了源源不絕的物資,贏得最終勝利。

二、冒險運補 扭轉戰局

(一)閃電計畫:閃電計畫是民國47年9月7日,美國第七艦隊主動宣布海峽護航,我海軍與美軍經協調後所策定。當時由海軍第62特遣部隊率領運輸支隊進駐馬公,待運軍品都先運至馬公基地,然後裝載於戰車登陸艦及中型登陸艦上,駛往金門搶灘或駁運,進行補給。 

      本計畫共實施8梯次,進行此計畫時正值我遭敵砲火強烈封鎖的最艱苦階段,且無前例可循,全賴實地試行,以鐵血代價換取寶貴的經驗,而終致成功。

(二)鴻運計畫:為使運補權責專一,國軍於9月18日成立第65特遣部隊,專司金門運補任務;並以兩棲部隊為主體,包括運輸艦艇、護航艦艇、灘勤部隊及陸戰隊、登陸戰車與登陸運輸車等部隊組成,改以左營為運補基地,實施鴻運計畫。 

     本計畫於9月19日開始實施,由陸戰隊登陸運輸車營所屬LVT 150輛編為3個梯隊,每一梯隊50輛,每車以4人擔任兩棲運補。各梯次於到達金門外海距離灘頭1萬碼以上時,LVT自戰車登陸艦上泛水下卸,向灘頭進發,直接登岸駛入掩體再行下卸;散裝的軍品則以金門海軍巡防處派出機械操縱登陸艇及車輛人員登陸艇,駛向戰車登陸艦實施駁運。

               鴻運計畫共實施9梯次,除因天候影響、臨時缺乏LCM等小艇駁運散裝軍品不能完全下卸外,每次均圓滿達成任務。

(三)轟雷計畫:為使美援的8吋榴砲能摧毀中共的攻勢,中、美海軍經磋商研討後,策定轟雷計畫。由海軍第62特遣部隊臨時成立629運輸支隊,下轄護航區隊及運輸區隊各一,由我海軍以通用登陸艇裝載火砲、彈藥,由美軍登陸船塢艦載運,待至距離目標區5浬處,放下LCU泛水,冒敵砲射擊之險奮勇登岸。

     該計畫共實施3次,均成功將砲體運抵,我軍能確保優勢,該計畫實居功厥偉。

(四)長風計畫:是專以小型機漁船裝載普通軍品運補金門,漁船雖因艙口、容積不大,運輸數量有限;但因體積小易於穿行於砲火中,能不被敵方砲火注意,因此以其裝運普通軍品,讓大型艦艇專運主要軍品。長風計實施14梯次,使用機漁船47艘次,運至金門的軍品共2,040噸。 

(五)流星計畫:為針對金門外圍小島運補的困難,聯勤總部研究以汽油桶開口,另加鐵蓋並配上扣環,以繩連接諸桶成串,桶中裝滿補給軍品。運送時,將桶串加以鐵錨,載於補給船上,待駛至距敵砲火射程外時,即下錨停泊,卸下汽油桶串,以小艇再送至岸邊,迅速推入海中,將桶串端上鐵錨,拋置岸上繫留,小艇即刻離去。敵火停止後,再由岸上人員將桶串拖上。此種浮鼓運輸方法對外圍小島運補頗有效。

(六)中屏、神鷹空投計畫:為空軍對金門的空投計畫。其中中屏計畫是由空軍第10大隊及第20大隊,每日整備C-46型運輸機各15架,每架預計酬載量為8,000磅,以尚義機場為主空投場,到執行中屏計畫第二號時,空投飛機已增至每日60架。

        神鷹計畫更擴大了對金門的空投量,美軍C-119型運輸機也參加作業。國軍空投自9月5日實施,截至10月8日止,期間共出動運輸機644架次,空投軍品1,789噸又194公斤。

     823戰役期間,國軍實施空投尚屬創舉,且無範例與經驗可循。無論是包裝綑紮、飛機酬載量標準拿捏等,都是在操作中獲得經驗再逐次改進。尤其是執行空運或空投任務的地勤人員,更得面對不時的砲彈,用「驚險中,使命必達」形容也不為過。

三、結語

  今日回顧823戰役,打的是「眾志成城」,這一仗,強調的是「持久永恆」,誰能在最後一發砲彈落地後仍屹立不搖,誰就是最後勝利者;「軍爭」勝者終究屬於金門全島軍民。

 

程廣義/青年日報99823日第4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