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規模兩棲作戰──諾曼地登陸

 

 

  1943年,盟軍成功登陸義大利,並且迫使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倒臺;以德國為首的軸心國陣營不但失去一個盟友,還必須派出相當數量的部隊,保護希特勒所謂「千年帝國」的腹側軟肋。但義大利畢竟是一個多山的半島,盟軍的作戰行動飽受限制,加上1943年11月底,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與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在德黑蘭會議上,決議英、美應在1944年5月初前,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以緩解蘇聯的正面壓力。

  此外,包括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也積極呼籲英、美發動登陸行動,從德軍手中解放淪陷近5年的法國國土,更促使盟軍須盡快在法國登陸,開闢歐陸第二戰場。

一、迪耶普作戰教訓

  重返法國對英、美盟軍而言是件「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任務,因為英軍曾在1942年8月,於法國迪耶普發動一次中型規模的兩棲突擊行動,而結果卻是個災難,參與登陸行動的6,000餘人中,超過3,500人傷亡或被俘。為什麼迪耶普會失敗?戰後歸納原因如下:盟軍在戰前對迪耶普的「偵察」及部隊集結,暴露了盟軍作戰意圖;盟軍對於迪耶普的地形和守軍實力缺乏有效認識、登陸部隊缺乏裝甲車輛掩護、英國皇家空軍戰機缺乏密接支援作戰能力,導致登陸部隊損失慘重。

  迪耶普的失敗教訓,深深烙印在盟軍腦海裡,無論是負責迪耶普整體指揮的蒙巴頓勳爵,還是第一線指揮的蒙哥馬利,都以此作為改進未來登陸行動的參考。蒙巴頓甚至說:「每個死在迪耶普的士兵,挽救了10個參與1944年諾曼地登陸的士兵性命。」

  自從迪耶普行動後,英、美就開始針對法國登陸行動進行研究與協調,在目標選定上,盟軍放棄迪耶普模式(直接進攻防守嚴密的港口),而將登陸目標縮小為4處:布列塔尼半島、科騰丁半島、諾曼地與加萊;但考量到布列塔尼與科騰丁的半島性質易遭德軍阻截,影響後續進攻,因此目標縮小成「諾曼地」與「加萊」兩處。

二、登陸目標選定諾曼地

加萊是離英國最近的地方,也是德軍評估盟軍最有可能進攻的目標,因此部署重兵防守。可是在盟軍計畫人員腦海裡,加萊不是一個適合發動進攻的好地方,因為該處有許多河流、運河,地形破碎不利兵力展開;而登陸法國計畫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快速取得大片橋頭堡,以容納駐英大批盟軍,蓄積兵力與物資後,再展開大規模攻勢擊敗納粹。因此,諾曼地雀屏中選,成為名留千古的登陸行動地點,並將建造人工港口,以克服缺乏港口設施的重大缺點。

在確定登陸地點後,「大君主作戰(Operation Overload)」正式開始,準備任務分成代號「海王星行動」的預備轟炸、空照偵察與情報蒐集行動、各種登陸機具與裝備的集結和研製;以及史上最大規模欺敵任務,代號「堅忍行動」。

三、「堅忍行動」展開欺敵

「堅忍行動」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散布盟軍登陸挪威的假消息;另一部分是製造盟軍登陸加萊的假象,吸引德軍注意。為了欺騙德軍,盟軍在英國東南部建立了一支「假軍團」,如英國東南部有一支由假戰車、車輛和大砲構成的龐大部隊;多佛港內則有一支由木頭、橡膠戰艦和貨輪組成的艦隊;通訊上有一支「巴頓集團軍」(以因「掌摑事件」在英國投置閒散的美軍猛將巴頓為名),巴頓本人奉令在該區「出沒」,使德國認為盟軍將在法國加萊地區登陸。

四、德軍準備任務

在迪耶普登陸後,面對愈來愈激烈的東線戰事,希特勒認為不可能在西線閒置一支龐大的作戰兵力,因此下令打造「大西洋長城」,從挪威海岸到法國與西班牙邊界,長達2,700公里的防禦工事。

1943年底,「沙漠之狐」隆美爾受命監督建造「大西洋長城」。他曾在北非沙漠吃盡盟軍空優苦頭,因此認為必須在登陸那一刻阻敵於灘頭;否則,一旦盟軍站穩腳跟,德軍就難以阻止盟軍的攻擊。隆美爾在灘頭布下大量鐵網、反登陸樁,建構各種碉堡、火砲陣地,埋下數百萬枚地雷;因預見登陸行動將以空降作戰打先鋒,所以在與灘頭一定距離的林地、草地垂直插上木樁和鐵軌,以破壞可能的滑翔機降,此工事被稱為「隆美爾蘆筍」;並將低窪地區引水形成人工沼澤,用來溺斃敵軍。最關鍵的問題是,在「大西洋長城」防守的兵力素質參差不齊,大部分都是老弱殘兵,甚至還有依症狀編制的部隊,如「胃病連」;且事權與兵力調動也不統一,這些問題都在盟軍登陸時產生相當影響。

五、6月6日發動登陸

1944年5月,150萬美軍、大批大英國協各國軍隊群集英國,等待艾森豪一聲令下,就跨越海峽進攻法國;不過,艾森豪也得等手下的氣象團隊說「OK」。發動登陸行動要在滿潮時刻;空降行動則面臨風速、能見度與雲層的限制,如果有滿月更好。因此,氣象幕僚給了艾森豪6月初與6月中下旬兩個時間點。

艾森豪原本下令「6月5日」進攻,但是到了6月4日,天氣依舊惡劣,迫使行動延後24小時。各方擔憂氣候不佳無法進攻,但氣象單位預測,6月5日至6月6日間將有一個天氣良好的空檔,讓艾森豪最後拍板定案:「6月6日」,發起他所謂的「歐洲十字軍」進攻。

諷刺的是,德軍的氣象預報位置在英國東邊,因此預報效果不如英國,也讓防衛官兵誤以為在惡劣氣候下,盟軍不會發動進攻;隆美爾甚至乘機返回德國,慶祝妻子的生日。

六、空降神兵

基於盟軍在歐洲多次登陸作戰,以及「中」、緬、印戰場突擊曼德勒的經驗,盟軍進攻諾曼地預定由空降行動與兩棲登陸組成,並以美軍與英軍為首劃分成2個戰區,分別由美國第一軍團與英國第二軍團負責指揮。

(一)英軍空降行動:6月5日晚間,龐大的空降機群起飛,將3個師的空降部隊投向諾曼地目標區,其中英國傘6師是最早投入戰鬥行動的部隊;當地時間午夜0時16分,他們就在蘭維爾周邊空降,奪取飛馬橋。這些戴著紅色貝雷帽的英國傘兵迅速占領了前述橋梁與周邊要地,並成功控制該地,等待增援到來;此外,英軍傘兵的目標還包括奪取與摧毀梅爾維爾的海岸碉堡,雖然這項任務沒有成功,但也打垮了該區德軍防衛力量。

(二)美軍空降行動:與英軍相比,美軍傘兵就沒那麼幸運了。由於缺乏有經驗的領航員,加上夜間風勢強勁,美軍傘兵散落戰線各處,有些還不幸降落在被德軍故意淹沒的低窪地區,很多人因裝備沈重且複雜,而被淹死在僅及膝深的水中。

     空降作戰發起24小時後,101空降師只有1/3的兵力歸建,甚至有不少傘兵在敵後作戰很久才遇到友軍。不過美軍戰區的空降作戰基本上仍是成功的,因為82空降師在6月6日上午占領了預定目標聖梅爾艾格利斯,該鎮也成為法國第一個被解放的城鎮;至於101師則占領猶他海灘後數個據點,並且擊毀德軍砲陣地(如「諾曼地大空降」影集中,101師506團E連突擊成功的彼陣地)。

七、美軍登陸行動——血戰奧馬哈

奧馬哈海灘全長6.4公里,海岸大部分為30多公尺高的峭壁,地形易守難攻,但盟軍情報認為此處德軍守備部隊只是716步兵師麾下一個加強營的兵力,因為該師主要是後備役人員,沒有裝甲車輛,戰鬥力很差,所以盟軍計畫登陸兵力要在2至3個小時內突破第一波防線,拿下峭壁的幾個谷口,讓後續部隊推進。但實際上,德軍在隆美爾元帥「決勝於灘頭」的指導下,3個月內已將較有戰力的352步兵師直接調往諾曼地西部,其中一個主力團就在奧馬哈灘頭。

除了敵情判斷有誤外,登陸當天天氣狀況極端惡劣,盟軍在登陸前就因風浪過大損失了10艘登陸艇和300多人,其他官兵也多為暈船和溼冷所苦,還沒下船就已筋疲力盡。開始登陸後,運氣依舊不站在美軍這邊,由於潮汐影響和秩序混亂,登陸的美軍士兵很多都搞不清方向和集合點,手上的重裝備也幾乎沈到海裡,前線指揮官更失去絕大部分的無線電通訊,導致大批只有輕武器的士兵擠在灘頭任憑德軍砲火攻擊。

由於第一線部隊長時間沒有任何聯絡傳來,為奧馬哈海灘進行砲火支援的海軍指揮官,意識到奧馬哈海灘上的形勢恐已陷入「極為嚴峻的狀況」,因此多艘驅逐艦不顧觸雷、擱淺與德軍岸砲的威脅,強行航向海灘,近距離為登陸美軍進行火力支援。在海軍砲火支援下,奧馬哈海灘上的美軍終於逐步突破德軍第一條防線;不過內陸的少數德軍,仍靠著精心部署的工事阻止了美軍向內陸進攻的意圖。到了6月6日晚間,美軍在奧馬哈只奪下2個互不相連的灘頭堡,原定目標沒有完成反遭受巨大的兵力與物資損失,光是陣亡者就高達2,500人,美國第一軍團司令布萊德雷還一度考慮撤離奧馬哈海灘。

雖然美軍最後仍打垮了德軍352步兵師,也拿下奧馬哈海灘,建立灘頭堡,但直到6月8日才完成計畫中預定在6月6日當天取得灘頭堡的進度。

八、大英國協登陸行動

(一)猶他海灘登陸作戰:猶他海灘長約5公里,處在普皮維爾和麥德蓮兩村莊間,是5個登陸海灘中的最西邊。當時盟軍作戰計畫已準備到最後階段,因可使用的登陸艇比預期多,便增加了猶他海灘登陸行動計畫,以穩定盟軍右翼。由於得到非常有效的火力支援,水陸坦克在上岸時也沒有受到大量損失,所以猶他海灘登陸作戰異常順利。

     英軍登陸行動都是在6月6日上午7點30分發起,比美軍晚1個小時,因此火力準備非常充足。在黃金海灘,德軍幾個主要火力點在登陸前就被艦砲摧毀;此外,英軍的兩棲DD戰車被登陸艦直接送上海灘,避免重蹈美軍在奧馬哈的損失,在艦砲和坦克的掩護下,步兵推進非常順利。然而,攻擊貝辛港(奧馬哈海灘和黃金海灘的結合部,是盟軍在諾曼地登陸初期唯一可控制的港口)的部隊卻遭遇德軍抵抗,導致盟軍在黃金海灘損失約1,500人。

(二)朱諾海灘登陸作戰:加拿大部隊負責登陸的朱諾海灘雖敵情輕鬆(德軍兵力約為1個團,主要由俄國與波斯的「志願軍」組成,士氣低落),卻因惡劣天候與錯誤導航,導致登陸計畫延後20分鐘,使得加軍在漲潮時登陸,很多士兵下水後因裝備過重溺死,上陸後又遭德軍火力壓制,所幸海軍的岸轟支援相當及時,才沒有釀成如奧馬哈海灘的慘劇。盟軍在朱諾海灘損失共2,000餘人,比奧馬哈海灘略少。

(三)寶劍海灘登陸作戰:緊鄰奧恩河口的寶劍海灘,是「大君主作戰」5個預定灘頭中最東邊的海灘,法國北部航運中心卡恩便位於海灘南邊15公里處,也是諾曼地登陸第一天必須奪下的目標。從寶劍海灘東部登陸的英軍部隊在搶灘後,很快便擊潰德軍守軍火力,中午就和英軍傘6師會合。從寶劍海灘西邊登陸的英軍,則遭遇德軍第21裝甲師頑強抵抗,無法順利與登陸朱諾海灘的加拿大部隊會師,雙方一直激戰至黃昏後,盟軍才成功擊退德軍裝甲部隊。

九、德軍的反擊

德軍早在諾曼地登陸發動前,就曾規畫如何進行反擊,可是在諾曼地登陸時,只有第21裝甲師能投入戰場,第2與116裝甲師則部署在盟軍欺敵登陸點——加萊。

至於其他裝甲部隊在6月6日下午才接到希特勒的出動命令,但已遭盟軍戰轟機一波波的攻擊,難以運動至灘頭。最後德軍共派出至少8個精銳裝甲師參戰:第9裝甲師、裝甲教導師,第1、第2、第9、第10與第12黨衛裝甲師,第17黨衛裝甲擲彈兵師。這些部隊大部分都是登陸後數日到數週才抵達戰區,加上盟軍戰轟機的「肆虐」,只能勉強與盟軍打成平手,無法把盟軍「趕下海」。

十、諾曼地登陸成功

「大君主」是一場龐大且複雜的作戰。諾曼地登陸的成功在於欺敵,使德軍部署方向有誤,並利用準確的氣象預報,達成奇襲德軍效果;另靠著絕對的制海權與制空權,壓制德軍反擊兵力,最後花了達2個多月時間擊潰德軍防線,一口氣收復法國,諾曼地登陸因此成為歐洲戰場的轉捩點,名留千古。如此成功,也掩蓋了諾曼地登陸中許多「不盡人意」之處。

登陸行動最困難部分,就是攻擊方必須靠著最初登陸兵力開闢登陸場,以容納後續兵力登岸,並蓄積足夠的兵力及物資,再展開攻勢。盟軍計畫中,美軍與英軍須在登陸首日就攻下聖羅、巴約與卡恩三座主要城鎮,且將5個登陸灘頭相連,盡量擴大登陸場,以容納英國運來源源不絕的物資與部隊;然而6月6日後,盟軍占領的土地遠遠小於預期,許多6月6日當天的任務被迫延後,導致盟軍計畫大亂。也就是說,盟軍雖成功建立諾曼地灘頭,卻為了鞏固此灘頭堡,在諾曼地交錯複雜的樹籬地形中,被迫與德軍進行一場以戰車、步兵與重砲交織的慘烈消耗戰。

盟軍付出許多生命、裝備與物資的代價,才在登陸近兩個月後,靠著「眼鏡蛇行動」千架重轟炸機的轟炸,在德軍防線上炸出1條洞來,並在接下來的法萊茲包圍戰中,將氣力放盡的德軍精銳包圍殲滅,真正奠定了諾曼地登陸的勝果,以及法國的解放!

 

徐逸文/青年日報 103年6月10日、6月11日 第7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