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貞氣節寫青史──邱清泉

 

 

  軍人與普通百姓最大的差別在於,軍人有武德、有信仰、有忠貞氣節,無視個人生死,守土衛民。民國38年1月,在徐蚌會戰壯烈犧牲的國軍第二兵團司令官邱清泉將軍寧死不降,沒有違背當初向先總統蔣公立下的誓言:「余在總理孫公靈前,對天盟誓,謹以至誠,報效黨國,盡忠領袖,殲滅奸匪,完成革命,不怕死,不苟安,不被俘,不投降,有敵無我,有我無敵!如違誓言,天誅地滅,雷打火燒!皇天后土,實所共鑒。謹誓。宣誓人邱清泉。」邱清泉是除了第七兵團司令官黃百韜將軍外,第二位在徐蚌會戰英勇殉國的兵團司令官,這位既有武藝武德,更有文采的優秀將領,在敵人四面包圍的艱險時刻,眼見突圍無望,喝令身邊部屬盡速離去,自己面南而立,舉手敬禮,隨即舉槍自盡,其對國家忠貞、對人民忠誠的大義情操,為軍人武德與志節做出最佳詮釋,樹立典範。

一、投身黃埔軍校,步上革命道路

  生於浙江省永嘉縣蒲洲鄉的邱清泉,文學素養極高,是一位允文允武的軍事指揮官,這與他從小受父親諄諄教誨有關,其父非常重視子女教育,使得邱清泉自8歲就讀私塾起,接受教育的歷程比一般人來得順遂,曾以第一名成績考上浙江省立第一中學。民國11年,邱清泉進入上海大學社會系就讀,因有感民國雖已建立,但軍閥割據,甚至軍閥與列強勾結,置國計民生於不顧,尤以日本軍閥侵凌我中華民族,已到無法坐視、忍受之境,因此,他決定投筆從戎。民國13年考入廣州黃埔軍校工兵科第二期,接受革命的洗禮。在學期間,邱清泉隨校軍出征,畢業任官再參與惠州戰役,民國15年調赴黃埔軍校擔任上尉連長,為培育黃埔後進而努力。

  從基層幹部歷練到八年對日抗戰前晉升少將,邱清泉曾參與國民革命軍北伐大業的汀泗橋戰役、龍潭戰役,亦在中原大戰指揮工兵部隊,累積豐富實戰經驗,民國22年晉升將官,出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政治訓練處處長。隔年,邱清泉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留德考試,先進入工兵專門學校,再赴柏林陸軍大學受訓。由於當時國家處境艱危,日本侵華只是時間早晚,邱清泉積極學習德國先進軍事知識與技能,並設法獲取相關的戰術戰法資訊,透過自力翻譯與抄錄,寄回國內相關單位運用,希盼能對國內軍事教育有所助益。

二、率領機械化部隊,創獲崑崙關大捷

  八年抗戰在華北點燃戰火後,邱清泉已學成歸國,擔任教導總隊參謀長,民國26年11月隨隊移駐江寧,當日軍攻破南京,一度還因部隊未能及時撤出,被日軍徵服勞役,所幸身分未曝露;隔年自南京逃出,出任由陸軍裝甲兵團擴編而成的機械化第二百師副師長。

(一)徐州會戰,日軍付出龐大戰損代價:民國27年初,已占領南京的日軍準備大舉進犯徐州,目的在打通津浦鐵路,遂行南北夾擊,分別由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與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內壽一指揮約34萬餘人,以徐州為會攻目標。當時邱清泉親率機械化部隊抵抗沿隴海鐵路進攻的日本陸軍第十四師團,阻擋日軍的攻勢。儘管當時我國的裝甲兵尚處萌芽階段,戰車數量有限,但邱清泉善用戰術,讓機械化部隊以最少資源發揮最大戰力,為徐州會戰做出貢獻。

     因日軍在徐州會戰期間先後在臨沂、台兒莊遭到挫敗,自津浦鐵路北段增援的日軍原欲直驅黃口車站,以斷隴海鐵路,又被邱清泉所率機械化部隊在內的國軍力抗多日,即使日軍最後仍奪占徐州,但付出極大的戰損代價。日軍也因未能在徐州一舉擊破國軍主力,必須沿長江仰攻,喪失先機,遂將兵鋒指向武漢地區,發動武漢會戰。

(二)崑崙關戰役,見證裝甲兵部隊建功立業:在我國裝甲兵建軍史上,裝甲兵部隊曾經創獲「崑崙關戰役」、「瓦魯班戰役」、「延安戰役」、「古寧頭戰役」等四大經典戰役的輝煌戰果。其中,邱清泉參與了崑崙關戰役,見證裝甲兵部隊建功立業的歷史時刻。民國28年11月,甫經第一次長沙會戰失敗的日軍決定發動桂南會戰,企圖在進犯桂南後,封鎖我海口,阻斷我海上國際通路。日軍以10餘萬之眾,藉空軍的掩護,潛渡至海南島與雷州半島之間的海峽,由欽州、防城沿岸登陸,再沿邕欽公路北犯,國軍雖憑地形逐次抵抗,日軍仍仗優勢兵力,11月24日越過十萬大山,攻陷南寧,直逼崑崙關。

     蔣委員長為力拒日軍,抽調25個師,由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指揮,迎戰日軍於崑崙關。奉命擔任主攻任務的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將軍向鄭洞國、戴安瀾、邱清泉等3位師長宣達作戰構想,令邱清泉所率的第二十二師先迂迴敵後,伺機向六塘守敵進攻,切斷南寧與崑崙關之間交通聯絡,讓日軍沒有退路。

     邱清泉的用兵讓日軍難以防阻,交戰之初即受創不輕,必須增援兵力。邱清泉把握戰機,派出一個團向日軍佯攻,進而誘敵深入,配合已埋伏在山地的國軍部隊,當日軍於入夜後進入崑崙關,國軍在戰車火力掩護下發動奇襲,崑崙關煙硝瀰漫、火光四起,日軍大敗,沿途還丟下各式車輛200餘輛,全為第二十二師所獲,邱清泉亦因立下戰功,升任第五軍副軍長。

     為此,邱清泉做了一首五言律詩:「歲暮克崑崙,旌旗凍不翻。雲開交趾地,氣奪大和魂。烽火連山樹,刀光照彈痕。但憑鐵和血,胡虜安足論。」抒發自己參與崑崙關戰役的壯志豪氣。

  抗戰末期,已升任第五軍軍長的邱清泉奉命率部支援緬北作戰,第五軍驍勇善戰,配合戰術得當,連戰皆捷,與我駐印遠征軍在芒友勝利會師,順利打通中印公路,美國特別頒授邱清泉一枚自由獎章,表彰功績。

三、徐蚌會戰壯烈成仁展志節

抗戰勝利,國家再陷內戰局面,邱清泉奉命對抗共軍,半年內就收復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讓共軍聽聞第五軍名號而膽寒,更因此有「逢五不戰」之說。

或許是共軍每每採用「人海戰術」,將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置於共軍前方,以突入國軍陣地,再以主力部隊向國軍攻擊,造成無數百姓傷亡,當時的邱清泉雖請假返鄉,直至徐蚌會戰戰事開啟前夕,蔣公親令邱清泉率部出征,為報國恩的邱清泉立誓明志,率部隨徐州剿共副總司令杜聿明解救黃維將軍的第十二兵團。

杜聿明所率3個兵團與共軍激戰至民國38年元月9日,第五軍軍部所在的陳官莊陣地遭共軍突破,邱清泉率部與共軍多次衝殺後決定突圍,後見突圍無望,不忍部屬犧牲,即喝令官兵各自逃生,面對一位部屬大喊:「司令官你呢?」邱清泉喝道:「不成功就成仁,你們到南京集合,不要管我。」最後選擇舉槍自盡,以身殉國。

四、忠烈義行留青史,武德修養永流芳

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茲曾說,軍人的武德是愛國、勇敢、果決、信心、堅忍與紀律;美國名將麥克阿瑟將軍亦強調,軍人應有不怕死的勇氣;巴頓將軍更直指,或許戰爭需要精良的武器,可是要打贏一場戰爭靠的是人。從邱清泉的身上,我們看到的只有忠貞、勇氣,因為邱清泉始終心存對國家的忠誠,寧可戰死,也不做降俘,堅持「成就軍人千秋氣節」的信念,做到孔子所云:「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從抗日犧牲的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空軍飛行員閻海文烈士到國共內戰英勇殉國的張靈甫、黃百韜、邱清泉等3位將軍,武德昭昭、我死國生的軍魂青史留名,忠烈義行流芳百世,為後人所景仰。

一位傑出與受人尊崇的軍事領袖,除具專業學能之外,必須要有深厚的武德修養及甘於淡泊名利的修為,抱定隨時為國犧牲的決心。所謂「將帥本色惟胸懷磊落、寵辱不驚,方能輔國強軍,決勝千里」。在社會價值多元,功利導向盛行的現今,軍人武德不因時空轉換而有所改變,每位軍人皆應兢兢業業在增進專業,強化本職學能,以忠誠立身行事,淬礪品德操守,善盡保國衛民的天職。

 

于國恩/青年日報103年7月27日第7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