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浴血奮戰 以鋼鐵意志贏得抗戰勝利

 

 

  9月3日是抗戰勝利紀念日。回顧自民國26年至34年長達8年1個月又7天的戰爭,戰火遍及中國三分之二以上土地,歷經4萬餘次大小戰鬥,321萬官兵陣亡,206位將軍殉國,578萬7千多同胞被日軍殺戮。這場攸關國家民族存亡的抗日戰爭是誰打贏的?怎麼打贏?答案肯定是「用我中華民國全體軍民的鮮血生命與汗淚結晶換來的。」

一、日軍恣意侵華,國軍奮起反擊

  民國16年7月,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於史稱的「東方會議」中,決定了侵略中國的政策綱領,並在呈送給天皇的「田中奏摺」開宗明義指出「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如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的具體侵華步驟。自此即四處挑釁,製造事端:民國16年出兵山東,阻撓北伐;民國17年強占濟南,製造「五三慘案」以及皇姑屯炸車案;民國20年「萬寶山慘案」、中村失蹤事件及「九一八事變」;民國21年發動「一二八淞滬戰役」;民國24年發動河北事件,成立偽「蒙古自治軍政府」等,其蠶食鯨吞中國的野心,已悍然無視國際。民國26年7月7日夜間,駐屯河北省宛平縣的日本軍,以1名士兵在夜間演習失蹤為由,企圖強行入城,我守軍斷然拒絕,日軍連隊長牟田口廉下令發動全面攻擊,國軍馮治安師的第29團團長吉星文奮起反擊,抗戰序幕就此揭開。

  當時日本已躋身世界軍事強權,有健全的工業化基礎,能自行生產製造各式先進武器。反觀我們不僅仍處軍閥割據局面,且僅能生產少量輕兵器與彈藥,單以陸軍野戰師的兵、火力相比,需要比日本多付出三倍的力量才足以抗衡。根據當時西方國家估計,如果中日雙方全面交戰,最快1個月,最慢6個月,中國將失去一切作戰能力。

二、全民誓死抗戰,精神戰力凌駕日軍

  蔣公鑑於日軍裝備精良,戰力優於我方,乃擬訂長期作戰方略,以「制人而不制於人」掌握主動原則,不重一城一地的得失,期積小勝成大局,以逸待勞、以拙代巧,並採「持久消耗戰」粉碎敵人速戰速決企圖,成就我方勝利契機。因此,雖然在裝備、整體戰力居於劣勢,國軍卻能處處掌握戰略上的主動權,單是自蘆溝橋事變到漢口撤守,為時1年3個月期間,就迫使日軍五度更換作戰構想。

  綜觀作戰全程,儘管日軍在戰術上占盡優勢,卻也陷入我軍的戰略泥沼,面臨國力耗竭的危機。另一方面,蔣公成功凝聚了全國軍民的抗敵意志,舉國上下獨立自強,展現臨危不懼、臨難不苟的氣節與決心,以無比堅忍的力量融成鋼鐵意志,每一寸江山皆以性命相拚,動員全國之力從事持久消耗戰。

  此外,全國民眾在「一面抗戰,一面建設」的號召下,相繼完成湘桂、湘黔、黔桂及隴海鐵路西段的興建,以及開通中緬、中印公路,為戰時軍事運輸提供「動於九天之上,藏於九地之下」條件,體現「前方流血,後方流汗」的全民抗戰精神。我全體軍民均抱持縱使戰到一兵一卒也絕不停止抗戰的心志,而日本卻做不到一億人玉碎的犧牲,此即精神戰力凌駕敵人的最佳例證。

三、中國大陸扭曲事實,意圖獨攬抗戰功勞

  近來中國大陸企圖捏造歷史,大肆宣揚「抗日戰爭是毛澤東領導十八集團軍與新四軍打贏的」,實為無稽之談。歷史可以被重新詮釋解讀,卻不容許、更不能被竄改。翻開史實文獻,抗戰中最為慘烈的「京滬之戰」傷亡官兵達30萬,67軍軍長吳克仁、175師副師長夏國璋以及9位旅長陣亡;另外,98師583團第3營營長姚子青率領部隊防守上海附近的寶山縣,與日軍血戰七晝夜,全營600人無一生還!反之,十八集團軍未有一兵一卒參戰。國軍於臺兒莊大捷殲滅日軍精銳部隊2萬餘人,動員了包括中央軍、舊西北軍(馮玉祥部)桂軍、川軍、粵軍、滇軍、東北軍(張學良舊部)等大部分兵力,獨缺毛澤東的十八集團軍。接著,歷時半年的武漢會戰、三次長沙大捷、常德會戰、衡陽大戰、桂南會戰、入緬大戰等戰役,都不見十八集團軍的蹤影。

  深入研究歷史檔案與文獻資料,八年抗戰的22次大會戰中,十八軍僅參加了民國26年9月10日~10月1日的太原會戰第一階段平型關之戰。中國大陸自述在此次作戰中殲滅日軍3千多人,擄獲各式軍械武器千餘件,115師師長林彪還因戰負傷。實際上,平型關之戰歷時20天,林彪師參與戰鬥不到1日。平型關之捷是由21師李仙洲、84師高桂滋及72師劉奉濱執行主要任務,國軍集結10個師、10個獨立旅、5個砲兵團;十八軍僅林彪的115師參與,且只擔任側面掩護及牽制日軍的次要任務,唯一的戰果如當時同為共軍指揮官的彭德懷所述,僅是殲滅日軍駐守小寨村及蔡家峪約1個步兵營的守備隊。以如此不起眼的戰果,想獨攬抗戰勝利的功勞太過牽強。八年抗戰史實斑斑可考,絕不容許中國大陸以掩人耳目的伎倆,抹煞國軍先烈先賢以鐵血丹忱所鑄成國軍戰史中最輝煌的一頁。

  「我們可以原諒,但是不能忘記。」我們不忘記不是因為心中懷有怨恨,而是提醒自己絕不能再次成為別人侵犯的對象,更不允許再次讓人欺侮我中華民國。我們應深切體認八年抗戰「慘勝」的代價,在未來臺海防衛作戰中,敵人不會給予我們第二次反擊機會,惟有平時戮力於戰訓本務,淬礪奮發,才能勇敢面對任何強敵壓迫,實踐保國衛民的神聖使命。

    

樓偉傑/青年日報103年9月3日第7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