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重武力行動 結束波士尼亞內戰

 

 

  被稱為歐洲火藥庫的巴爾幹半島,長久以來,一直是歐洲最不穩定的區域。波士尼亞在1992年4月爆發武力衝突,戰爭期間長達3年半;由於塞爾維亞人擁有優勢,且得到南斯拉夫聯邦(南聯)支持,很快就攻占近六成的波黑領土,並對首都塞拉耶佛進行史上最久的圍城之戰(1992年4月5日至1996年2月29日,為期1,425天),另一方面更在占領區內實施極不人道的「種族清洗政策」,大肆屠殺非塞裔人,引發世人的關注和批判。

一、國際組織介入

  在國際輿論壓力下,聯合國維和部隊於1992年6月起開始進駐波黑境內,起初是為保護塞拉耶佛機場以利各國進行空運人道救援,之後則擴大至波黑全境以協助紅十字協會救助難民,並劃定數個安全區,由維和部隊駐守保護,禁止任一交戰方進入占領。另外,聯合國於1992年10月16日至1993年4月啟動「空中看守行動」,將波黑全境空域列為禁航區,禁止未經通報准許的飛行器(塞族或南聯為主要對象)進入。期間雖有500次以上的違反禁令飛行記錄,但因「空中看守行動」本質僅能監視,並未允許對違反禁令活動進行反制或排除,所以無法產生嚇阻效用。

(一)維和部隊援助困境

1.「空中看守」效果有限:塞軍無視禁令持續攻擊挑釁「禁制飛航行動」。儘管「空中看守行動」有效中止交戰各方對定翼機的使用,卻對直升機的限制效果不大,一方面直升機即使被要求降落,仍可在北約戰機飛離後隨即起飛繼續活動;再者,交戰各方都會以「UN」假冒是聯合國所屬而逃過查緝。

2.嚇阻行動程序繁複:對地攻擊必須由維和部隊提出要求,然執行單位是北約,所以必須經過聯合國與北約的指揮鏈之間層層轉遞核准,經常緩不濟急,對於嚇阻塞裔部隊的攻擊行動成效有限。

3.未授予主動攻擊權:維和部隊只能在遭受攻擊時才能還手,並未被授權主動出擊,所以有恃無恐的塞軍更加膽大妄為。

(二)塞軍屠殺平民:1995年7月初,由於北約對使用空中武力的猶豫,最後造成原本被劃為安全區的城市斯雷布雷尼察於11日被塞軍占領並進行大屠殺,8,000名以上平民不幸喪生,是二戰後在歐洲發生的最大規模殺戮事件。

二、「慎重武力」空襲行動

  北約開始擬定對塞軍的大規模空襲計畫。雖然作戰計畫早於1995年7月定案,但發動關鍵在於8月28日的市場砲擊慘案。8月30日清晨,北約祕書長下令展開「慎重武力」空襲行動,配合聯合國維和部隊快速打擊部隊的砲襲,攻擊目標包括:地面部隊及其重型武裝、指揮管制設施、主要且直接的軍用補給設施以及通訊網支援設備等四大類。另外,與「慎重武力」同步進行的是「死亡之眼」行動,對象為塞軍的整合防空系統網及所屬設備如雷達、戰機、防空飛彈等,藉由壓制其防空能量以舒緩北約空中武力的威脅。

(一)行動首日:第一波攻擊的炸彈在半夜兩點多落於塞拉耶佛附近的塞軍防空陣地,後續又進行了5波同類型的攻擊。不過當日傍晚五點多,有架法軍(法國雖非北約成員,但積極參與在南斯拉夫的維和行動)幻象2000D在帕萊附近被塞軍肩射防空飛彈擊落,2名法國飛行員遭塞軍俘獲,直到12月12日才被釋放。

(二)8月31日起:聯軍對塞拉耶佛周邊的塞軍防空相關陣地、彈藥庫和補給站發動3波空襲。聯合國與北約在9月1日提出要求,表示塞軍應在9月4日前解除對塞拉耶佛的包圍與封鎖,撤出周圍禁制區內的所有重型武裝,並確保聯合國安全區的安危。然而,塞軍未遵守要求,因此9月5日起北約恢復空襲,加強打擊偵照、評估後的重點目標如塞軍位於帕萊的指揮中心。

(三)9月6~9日:聯軍實施20波以上的空襲,攻擊塞軍據守的橋梁和檢查哨,義大利龍捲風戰機則於6日首度參與任務。此外,由於在低空受到小型輕兵器還擊,聯軍也出動AC-130空中砲艇進行火力掃蕩。

(四)9月10日:聯軍向圖茲拉機場附近的塞軍陣地發動攻擊,摧毀3座指揮碉堡和1座砲兵陣地。當晚美國海軍軍艦也加入攻擊行列,由神盾巡洋艦諾曼第號發射戰斧巡弋飛彈,攻擊巴尼亞盧卡附近里西那的塞軍重要防空網通訊中繼站;美國空軍F-15E和海軍F/A-18也加入打擊序列,投擲10餘枚精準炸彈,F-16則利用小牛飛彈攻擊。

(五)9月13~14日:聯軍的空襲活動不曾間斷,針對塞軍的陣地和彈藥庫等持續打擊,直到14日晚上10時,北約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塞軍於72小時內退出塞拉耶佛禁制區,解除所有封鎖行為。而北約也會在這段時期暫緩空襲活動,並於72小時後視塞軍進度與反應,將緩衝時間再延長為72小時。

(六)9月20日行動終了:聯合國維和部隊指揮官博納德.傑維爾將軍和南歐聯軍總指揮官萊頓W.史密斯海軍上將一致同意,由於塞軍終於屈服、遵照聯合國的要求,因此在毋需恢復空襲行動的情況下,「慎重武力」行動正式宣告結束。

(七)空襲行動分析

1.整場空襲行動有400架隸屬北約戰機參與,總共執行3,515趟攻擊架次,投擲1,026枚炸彈,其中708枚是精準炸彈,轟炸塞軍48個陣地裡的338個選定目標,成功攻擊了97%目標,另有80%的目標嚴重受損。執行攻擊任務的戰機大多由義大利艾維亞諾空軍基地和在亞得利亞海的美國海軍羅斯福號航艦、美利堅號上起飛。

2.德國聯邦空軍是自1945年二戰結束後第一次執行空中攻擊任務,有6架掛載紅外線偵察莢艙的阻絕打擊型龍捲風戰機在8架電戰偵查型龍捲風戰機的護航下,為部署於伊格曼山的聯合國部隊砲兵單位在轟擊塞拉耶佛周圍塞軍目標時提供精準標定導引。

三、塞族退讓屈服

  「慎重武力」空襲行動對塞族共和國和其背後的支持者南斯拉夫聯邦形成極大壓力,終於迫使其屈服,不僅同意中止這場長達3年以上的血腥內戰,並且願意參加1996年11月在美國俄亥俄州岱頓市萊特─派特森空軍基地舉行的和平會談。1995年12月14日交戰各方在美、英、歐盟與俄國調停下於巴黎簽署《岱頓協定》,就波赫境內波、塞族轄地和政權分配等事項達成協議。一年後,仍以北約為主體的「和平穩定部隊」(SFOR)取代「和平履行部隊」在波士尼亞的任務,直到2004年12月再改由以歐盟為主體的阿爾緹雅歐盟部隊接手。

  「慎重武力」是一項純以空中武力使敵人屈服的軍事行動典範,由北約主導的空中打擊部隊藉空襲達成壓制塞軍的目標,並迫使其步上談判桌接受和平協議的內容,可說是空權另一種形式的極佳展現。另一方面,更讓北約各國空軍有機會以實兵來驗證訓練多年的聯合作戰成果,也為1999年科索沃戰爭轟炸南聯的「聯合武力」行動奠定基礎。

 

雲陽/青年日報104年9月13日第3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