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第登陸──扭轉乾坤 奠定盟軍勝基

 

 

一、戰役起因

(一)軸心國接連失利: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1943年後,整體戰局已逐漸對同盟國有利,德國因戰力的耗損從攻勢作戰轉為守勢作戰。當時,軸心國成員之一的日本身陷中國戰場,海、空軍也在太平洋戰場接連失敗,已無力與德國戰略配合;而義大利也向同盟國投降;蘇俄則於1943年2月史達林格勒戰役獲得重大勝利後,展開大規模反攻,希特勒不得不調動預備隊與西線兵力阻止蘇俄軍隊進逼。

(二)大君主作戰:1942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有鑑於英國若被德國攻略,軸心國將會控制歐、亞、非、澳等洲,對美洲而言,將造成巨大威脅,因而提出開闢第二戰場的構想,希望結合同盟國力量,造成德國前後遭夾擊、兵力被分散的態勢。於是,1943年1月的「卡薩布蘭加會議」,同盟國決定以英倫三島為基地進攻德國,代號為「大君主作戰」,同年6月28日確定在諾曼第登陸,開闢第二戰場。

二、戰役經過

因戰況吃緊,加上情報顯示盟軍將自西歐登陸,德國當局未雨綢繆,積極在盟軍可能登陸地區構築「大西洋長城」防禦工事;至於盟軍則依據「大君主作戰」的指導,決定以兩棲部隊初期在諾曼第海岸登陸,之後集結資源與兵力,進行諾曼第及布勒塔尼地區決定性作戰,突破德軍包圍。

(一)盟軍大舉突擊搶灘:就盟軍兵力而言,為實施諾曼第登陸作戰,盟軍集結英倫三島的兵力,計有英軍17個師(包括3個加拿大師),美軍20個、法軍和波軍各1個師。戰鬥機5049架、重轟炸機3467架;其他戰鬥用飛機共2343架,運輸機2316架、滑翔機2591架。各型船艦、登陸艇超過6千艘。於1944年6月6日上午6時30分,盟軍大舉在法國諾曼第海灘突擊登陸,開始反攻歐陸。

(二)德軍錯失先機,節節敗退:登陸之後,由於德軍各階層指揮官均無法明判,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是主登陸或為佯裝登陸,延遲使用預備隊「裝甲部隊」時機,喪失反登陸作戰最具決定性的24小時。由於先前對盟軍動態掌握與情報蒐集不確實,加以德軍堅持主觀的成見,6日當夜,德軍第七軍團反擊指向克恩方面,於是失去在猶他、奧瑪哈海灘反擊有利時機。

駐守在佳萊方面的德軍第十五軍團,直到6周後仍於塞納河北岸防守,未敢增援諾曼第作戰;6月12日德軍企圖以飛彈反擊,轟炸倫敦,打擊英國人心士氣,引誘盟軍在加萊方面登陸,奪取飛彈基地,以減輕諾曼第方面的壓力。但由於飛彈精準度不佳,所造成效果不如預期,德軍企圖引誘盟軍在法國北部第二次登陸未能實現;時至7月底、8月初,德軍在加萊方面抽調若干步兵師,開始轉用於諾曼第地區,但在盟軍空中轟炸下,德軍增援部隊到達戰場時間十分遲緩,又因將逐次到達戰場部隊控制為預備隊,喪失戰略與戰術作戰效果,也導致後續戰役失利。

縱觀盟軍在登陸地點、時間、謀略欺敵運用成功,不僅使德軍兵力部署分散,備多力分,且隱匿了盟軍渡海,延遲德軍戰略預備隊的投入及作戰指導錯誤,使盟軍「海王星計畫」完全成功,奠定「大君主作戰」勝利的基礎。

三、戰役檢討

檢討諾曼第戰役,希特勒必須負起德軍失敗的最大責任。希特勒剛愎自用、過於干涉的作風使整個指揮系統癱瘓,也使前線將領無法對情況做適時反應,尤其資源分配的不適當,也使戰力深受影響。而隆美爾未能於1943年夏季接管B集團軍,或出任西線總司令,也造成德軍防線的部署未能符合理想。

值得一提的,盟軍為了不讓德軍事前確實掌握登陸地點,曾經執行規模龐大、成本高昂的欺敵計畫,目的在使德軍深信盟軍攻擊重點會在加萊方面,甚至盟軍已在諾曼第登陸,還計畫使德軍相信是盟軍的聲東擊西計謀,使25萬德軍被吸引在哈佛到安特衛普之間,直到諾曼第登陸作戰成功為止。

四、結語

諾曼第戰役雖然只是二次大戰的一段插曲,卻是扭轉乾坤的一場勝利;沒有諾曼第登陸的成功,盟軍是否有能力在後續的戰役中站穩優勢,擊潰武器裝備一流的德軍,實難論斷。諾曼第戰役為兩棲登陸作戰立下範例,堪稱中外戰史的經典,時至今日,仍受軍事戰略研究者的推崇;諾曼第戰役讓世人看到盟國之間團結禦敵、心手相連的一面,參戰國的民眾也深深被盟軍英勇作戰的事蹟感動,進而激發更充沛、更高昂的民心士氣,營造「和平終將到來、侵略者必定付出代價」的氛圍,後代世人應記取諾曼第戰役的歷史意義,用包容與感恩的心情維護地球村的和諧,讓無情烽火永遠熄滅。

 

黃海晏/青年日報98年6月22日 第4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