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作戰」之簡介

【謝忠傑青年日報9295日第3版】

聯合作戰為一項古老的作戰藝術,從早期的軍兵種人員、裝備整合,到新世紀的網路中心戰、全時常備聯合部隊等概念,正在快速發展,而終將達到名將艾森豪威爾所謂「在戰爭中調動所有元素,一次出動所有軍種」的境界。

20世紀中期以來,聯合作戰即被廣泛運用。在沖繩島戰役中擔任美國三軍聯合部隊指揮官的尼米茲上將,以及指揮仁川登陸的麥克阿瑟,都被視為創建聯合作戰理念的大師。

尼米茲曾於取得聯合參謀司令部同意下,擴大自身的指揮權限,全盤統籌對沖繩島的攻勢,完全符合聯合作戰「統一指揮、職權畫分明確」的原則;而麥克阿瑟在仁川登陸戰役中協調、控制空中作戰,創立聯合作戰部隊等作為,亦為聯合作戰的後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核子武器的發展,使聯合作戰藝術的精進受到阻礙;但隨著冷戰結束,核子武器的重要性大幅降低,聯合作戰則再度獲得凸顯。美國國防部更以聯合作戰戰力建構為施政重點,美國防部長倫斯斐即曾指出,未來的戰場指揮官只須對目標施以迅速、精準以及具殺傷力的攻擊,而毋須在意該戰力究竟出自地面、海上或空中載臺;五角大廈對各種軍事投資,更置焦點於計畫的跨軍種實用價值,以降低軍種重複投資的浪費,提高作業互通性。

同時間,美軍「網路中心戰」概念的演進,則為聯合作戰帶來全新的面貌。此種強調資訊優先的作戰思想,主要透過網路將感測器、決策者及射手進行有效鏈結,提高指揮速度、加快作戰節奏,並增加打擊致命力、提高戰場存活率,達到相當程度的同步互動,對完善作戰計畫、進行具創意的聯合部隊部署,推動聯合作戰藝術具有極大助益,且已在阿富汗、伊拉克等作戰行動中獲得驗證。

易言之,現代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武器智能化程度的提升,都為聯合作戰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雖然在相關理念的推動過程中,仍可能面對「指管主導權」、「軍種本位主義」等扞格,但展望新世紀戰爭,聯合作戰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我國軍近年積極建構聯合指揮機制,以建立情資互通共享,及共同作業環境為整備目標,92年擴大規模舉辦三軍聯合攻擊演練,目的即在藉實兵實彈操演,驗證防衛作戰計畫的適應性與可行性,進而檢討三軍聯合作戰能力,與武器整合效能。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