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之人生哲學

一、生平簡介

曾國藩,字伯函,號滌生。生於清嘉慶十六年,卒於同治十一年,湖南湘鄉人,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一)求學與仕途:六歲入家塾讀書,八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十六歲便通周禮、史記。一八二六年(道光六年)應長沙府試「童子試」,名列第七。二十八歲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二)平定太平天國之亂:一八五二年(咸豐二年)因母喪返鄉。適逢太平天國橫掃湘湖,經郭嵩燾力勸出保桑梓,次年赴長沙就任,與湖南巡撫商辦民兵團練,建立「湘軍」。一生最大之事業即是率領湘軍,為清朝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一八七二年病逝於南京,贈太傅,諡文正。

(三)為人謹慎小心、克己奉公,更輯錄古今名臣大儒言論,輯成《曾氏家訓》以訓誡子孫。一生好學,博覽群書,畢生服膺程朱理學,被奉為桐城派後期領袖。後人輯其所著詩、文、奏章、批牘等為《曾文正公全集》。

 

二、處世方針

(一)修身之要

1. 蓋天下之理,滿則招損,亢則有悔;日中則昃,月盈則虧,至當不易之理也。

2. 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3. 禍咎之來,本難逆料,然惟不貪財、不取巧、不沽名、不驕盈四者,究可彌縫一二。

4. 治心以廣大二字為藥,治身以不藥二字為藥。

(二)學問之道

1. 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

2. 吾人為學最要虛心。

3. 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

(三)齊家之方

1. 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勤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但願為耕讀孝友之家,不願為仕宦之家。

2. 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未有不敗。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

3. 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即修身齊家,亦須以明強為本。

4. 家門太盛,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四)治軍之術

1. 用兵之道,全軍為上,保城池次之。如不退而後能全軍,不退可也;如必退而後能全軍,退可也。

2. 古來大戰爭、大事業,人謀僅佔十分之三,天意恆居十分之七。

3. 凡行軍最忌有赫赫之名,為天下所指目,為賊匪所必爭。莫若從賊所不經意之處下手,既得之後,賊乃知其為要隘,起而爭之,則我佔先著矣。

4. 凡將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識,四曰營務整齊。

(五)治事之則

1. 凡吏治之最忌者,在不分皂白,使賢者寒心,不肖者無忌憚。

2. 惟柔可以制剛狠之氣,惟誠可以化頑梗之民。

3. 我縣之虧,虧於官者半,虧於書吏者半,而民則無辜也。

4. 凡大員之家,無半字涉公庭,乃為得體。

 

本文著作權為幼獅編輯部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幼獅編輯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