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釋正

——《九地篇「死地則戰」真義》

【前東海大學教官  查士民先生】

孫子曰:「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地理)在軍事作戰中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一切戰略戰術的運用,都是以地形為基礎。孫子在《九地篇》提出:在不同地理條件下,要能因地制宜,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此即孫子所謂:「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然而,「九地」之中的「死地」,在理解上或有值得討論的空間。

所謂「死地」,一般在認知上,容易受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觀念限制,而將此處所言的「死地」,視為用兵作戰的策略,即將部隊置於必死之地,以為激發奮戰求活的心理戰術。此固然有其戰術上的價值,但在孫子的觀念裡,「險中求勝」並不可取,一切戰略、戰術的運用,應當在「廟算」的把握下進行。其實,孫子所論的「死地」,純粹是以地形的觀點,提出將帥能夠對地形有具體的認識與明確的概念,掌握關鍵的「地形眼」,做為用兵作戰的依據。再則,孫子此處所言「死地」,是與「散、輕、爭、交、衢、重、圮、圍」等地形並論,前八地都是在探討各種地形對作戰之影響,故「死地」亦無例外之理。

如以現代戰術「決勝點」的觀點談論「死地」,或許可以獲得比較客觀的解釋。所謂「決勝點」在美軍FM100-5野戰教範「作戰篇」中定義為:「通常係指地理位置,指揮官若控有該點,將使我較敵有利。」美軍FM7-20步兵野戰教範認為,主力部隊若在「決勝點」獲勝,即可「達成指揮官使命」。因此,在「決勝點」上我軍應完全投入主力部隊。此乃基於克勞塞維茲「戰爭論」的理念,認為「決勝點」是敵我兩方勝負的分水嶺,戰敗猶如天秤,是逐漸下滑的態勢,指揮官投入「決勝點」作戰的企圖,即在創造我方勝利的契機。從這個角度來看孫子的「死地」,就是處在一個足以決定勝負關鍵的「決勝點」上的地形,也就是孫子強調「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的「地形眼」。正因為「死地」對戰爭的勝負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故孫子提出在此「決勝點」、「地形眼」上,將帥必須果斷的投入主力部隊進行決戰,以創造我方最有利的勝利契機,故孫子曰:「死地則戰」。

正因為孫子在「九地篇」中分析了九地的利害,並提出九地的運用常則,以「屈伸之利,人情之理」,推論戰略運用的原理「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其實,「置之死地」不應視之為讓部隊在毫無退路狀況下,能因「背水一戰」而激發出奮勇求生的苦戰;應視為:指揮官將部隊置於戰爭的決勝點上,果斷的投入主力部隊進行決戰。畢竟,在孫子兵法中認為「投之於險」的戰略作為,甚不可取。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