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與花鼓陣

 

        「花鼓陣」又名「大鼓涼傘」,是臺灣最原始的樂隊形式,表演時用鑼、鼓兩種樂器,配合頭旗、涼傘等道具貫穿全場,全隊以跑跳、扭腰彎身來進行各種陣式變化,肢體律動的速度都配合著鼓的節奏。

        起源大抵有明鄭練兵說、宋江練兵說和源自福建「大鼓涼傘舞」等多種說法,臺灣民間比較偏向明鄭練兵說。但根據專家們考古研究結果,還是以明將戚繼光的「大鼓涼傘陣」的由來較為可靠。

一、鄭練兵之說:

        鄭成功領臺後,整軍經武,準備反清復明,各方豪傑聞風而來,或一對一,或二對二,或以寡擊眾,互相切磋競技;同時,由一、二人在旁擊鼓助威,一邊擊鼓一邊跟著比武者跳躍進退。待滿清據臺後,這些志士便分散各地墾荒,趁農閒時便將當年的助威戰鼓,加以改進成花鼓陣,甚至演變為動作輕快、活潑而富韻律的藝陣,世代相傳,成為現今流行於臺灣的陣頭技藝十個陣式為:開四門、拜鑼、龍門、大彩輪、插龍喉、穿梭、八卦、七星、巡更、乾坤。

二、戚繼光「大鼓涼傘舞」:

        明朝嘉靖43年除夕,倭寇趁中國軍民歡度春節之際,入侵九龍江進行搶掠,使得漳州月港一帶的百姓只好入深山躲藏。

        當時駐守邊疆的統帥戚繼光,料到倭寇可能藉機騷擾,早已事先做好準備,等敵船靠岸後,便下令燒敵船,並指揮沿江砲臺射擊,切斷倭寇退路,後來終於在正月十四日將倭寇全部殲滅。當地百姓為感謝戚家軍,在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敲著大鼓,踏著舞步冒雨來到軍營大帳。

        戚繼光見載歌載舞的百姓冒雨前來,衣服都淋溼了,連忙命令士兵為百姓撐傘遮雨,持傘的戰士受歡樂的氣氛感染也不由自主的隨著節拍舞動。從此年年元宵節跳「大鼓涼傘舞」的習俗便這樣流傳下來。

 

 

本文著作權為幼獅編輯部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幼獅編輯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