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軍學術月刊 第四四三期 蔡曜同先生
提要
前言
蒙哥馬利生平概述
蒙帥的成功之道
結論
蒙哥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
1887?996),英國陸軍元帥、軍事家。生於倫敦,北愛爾蘭人家庭。1907年1月進入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早年在印度服役,參加過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歷任連、營、旅、師、軍長、軍團司令、集團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北約歐洲盟軍副統帥。蒙帥治軍嚴格,注重以實戰出發訓練部隊;強調鼓舞部隊士氣,主張做好戰前準備,制訂周密的作戰計畫。著有《蒙哥馬利元帥回憶錄》、《戰爭史》、《走向領導的途徑》等書。
提要
一、蒙哥馬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人勝利的象徵,他出身平民,全憑一己鍥而不捨的努力,終能出人頭地,堪為吾輩軍人學習、傚法之楷模。
二、蒙帥成功之道,主要有以下數端:(一)虛心求知,不斷上進;(二)堅毅自信,擇善固執;(三)瞭解人性,深得軍心;(四)知人善任,執簡馭繁;(五)以軍為家,敬業務實。
三、蒙帥為人正直不阿,忠於國家,忠於職守,進德修業永不間斷,愛惜官兵性命,深得軍心,重視勝兵先勝,擅於整訓,其腳踏實地、敬業務實尤其值得吾人傚法。
前言
古今中外歷史明確地顯示,指揮官的素養常是戰爭勝敗利鈍的關鍵。成為名將有捷徑嗎?中外名將所言或許可幫我們指點迷津,例如曾國藩就說:「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俱要好師好友好榜樣(註一)。」拿破崙也說:「一再研讀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等名將的83個戰役歷史,以他們為模範,乃是成為名將和學會用兵藝術秘訣的不二法門(註二)。」良師益友是進德修業之津梁,研究名將的生活和成就功業之道,更是瞭解將道精華,學習將道如何運作的重要途徑(註三)。
二十世紀是個名將如雲的時代,蒙哥馬利(Benard Law
Montgomery@稱蒙帥)即是其中之一,他是英國人勝利的象徵,在英國人心目中,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蒙帥成為名將的過程,並無特殊人事背景,可說全憑他鍥而不捨的努力,終能出人頭地,實堪吾輩有志軍人傚法,這正是筆者撰寫本文的主要動機。
蒙哥馬利生平概述 (註四)(如附表)
蒙哥馬利元帥年表(摘自邱吉爾的將領)
|
年代 |
事蹟 |
|
1887年11月17日 |
出生於刊寧堂聖馬克的牧師住所。 |
|
1907年1月30日 |
進入桑德赫斯特的皇家軍事學院。 |
|
1908年9月19日 |
委任為瓦立克郡團少尉。 |
|
1914年10月13日 |
於第一次伊普爾會戰中受傷;升上尉並獲頒金十字勳章。 |
|
1915年2月22日 |
第112步兵旅(後改為第104旅)少校參謀。 |
|
1917年7月6日 |
第九軍軍部參謀。 |
|
1918年3月 |
榮譽晉陞少校。 |
|
1918年7月16日 |
第47師師部一等參謀;暫頂中校缺。 |
|
1918年9月5日 |
皇家長槍隊第17營營長。 |
|
1920年1月22日 |
就讀坎伯裡參謀學院;名譽少校。 |
|
1921年1月5日 |
第17步兵旅(科克)少校參謀。 |
|
1922年5月24日 |
第8步兵旅(樸裡茅斯)少校參謀。 |
|
1923年5月 |
第49師師部參謀(地方軍團)(約克)。 |
|
1925年3月 |
皇家瓦立克郡團第1營A連連長(雄克裡夫〔Shorncliffe〕)。 |
|
1926年1月23日 |
坎伯裡參謀學院教官;中校。 |
|
1927年7月27日 |
娶貝蒂.卡佛(Betty
Carver,娘家姓何巴特〔Hobart〕)。 |
|
1928年8月18日 |
兒子大衛(David)出生。 |
|
1931年1月 |
皇家瓦立克郡團第1營營長(駐巴勒斯坦與埃及)。 |
|
1934年6月29日 |
奎達參謀學院主任教官;上校。 |
|
1937年8月5日 |
第9步兵旅旅長。 |
|
1937年10月19日 |
妻死。 |
|
1938年12月 |
第8師師長(巴勒斯坦);少將。 |
|
1939年8月28日 |
第3師師長(英格蘭與英國遠征軍)。 |
|
1940年7月22日 |
第5軍軍長(英格蘭)中將。 |
|
1941年4月27日 |
第12軍軍長(英格蘭)。 |
|
1942年8月13日 |
第8軍團司令(埃及)。 |
|
1942年11月11日 |
晉陞上將;獲頒巴斯二等勳章。 |
|
1944年1月3日 |
第21集團軍總司令(英格蘭)。 |
|
1944年9月1日 |
晉陞元帥。 |
|
1946年1月1日 |
封為阿拉敏蒙哥馬利子爵。 |
|
1946年7月 |
帝國參謀總長。 |
|
1946年11月 |
獲頒嘉德勳章。 |
|
1948年10月 |
西區聯合參謀首長委員會主席。 |
|
1951年4月 |
北約歐洲盟軍副統帥。 |
一、出身、啟蒙與成長時期
蒙哥馬利屬愛爾蘭家族,父為牧師,母治家嚴厲,一八八七年出生,排行第四,兄弟各自發展其興趣和能力。他承襲其母不屈不撓意志的天性,個性難纏,執拗而熱誠,不知恐懼為何物,對既訂目標會瘋狂地去追求,自律甚嚴,勤奮不休,不達目的誓不中止,處事講求效率,有著幾近殘忍的熱情和必要時不擇手段的脾氣。
他體格瘦小,其貌不揚,9歲啟蒙,15歲就讀聖保羅學校,愛好運動,目光敏銳,在操場上生龍活虎,深具競賽和領導才能,但除神學和英文外,其他功課乏善可陳。後來自覺太懶散而慚愧,才開始勤奮治學。19歲考入桑德赫斯特軍校,5個星期就晉陞代理下士並內定為中士候選人,入選橄欖球校隊,學業成績中上,被提名遞補皇家華偉克步兵團少尉,但卻因膽大妄為凌虐同學,而受降級處分。之後他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成績猛進,最後以第36名績序畢業。
21歲時他奉派到駐印度的皇家瓦立克郡團第1營任職,熱衷於運動競賽、部隊訓練與印度方言學習,把野戰勤務令讀得滾瓜爛熟,其處事全力以赴,對射擊和通信格外精通,兩年後晉陞中尉,逐漸嶄露頭角。他對軍事問題充滿幻想,常有嚴詞批判,幸而他能聽從長官黎福來(B.
P. Lefray)的勸勉,建立了「要想成功,就須精通本行學識」的正確觀念(註五)。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一九一四年八月,蒙哥馬利以排長之職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因表現英勇獲頒金十字勳章而成為傳奇人物,但不幸重傷,傷癒後任旅執行官,以「辦事徹底、不勞人費心、刻苦耐勞、思考縝密、反應靈敏、沉著靜定、處事得法、全神貫注、不無謂杞憂、觀察清晰」,而頗受器重。
一九一七年,他調任師一般參謀官,致力於「統一指揮、集中運用砲兵火力及空中觀測、情報報告分析」等工作,半年後又調任軍首席二等一般參謀官,從事堅固陣地攻擊訓令草擬,貫徹英軍「以任務訓練去遂行特定任務」的構想。當時英軍的作戰指導原則著重於「在部隊直前,以彈幕掩護突進,攻擊部隊輪番交互躍進;對付德軍逆襲的準備;與偵察機構成陸空通信;特種部隊訓練;空中照相情報運用;彈藥堆積站安排等」。各師依蒙哥馬利所擬定的訓令策訂攻擊計畫,並經周密訓練,終於在狹小正面上突破了德軍最堅強的陣地。翌年,他陞任師參謀長,學會了參謀制度的運作,由於他敬業負責,周詳縝密,年富力強,不辭辛勞,對問題分析清晰,能掌握實戰狀況,果斷處置,凡事實事求是,不投機取巧,使該師在攻防作戰中均能順利達成任務,深得師長信賴。他對當時指揮官草菅人命的領導方式深惡痛絕,認為「若士兵得犧牲在戰場上,也應死於經過詳實策訂的計畫,才算死得其所」,而主張「未參加訓練的部隊,絕不送往戰場」。
三、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被推薦進入坎伯裡參謀學院深造,對課程迅即融會貫通,自信心益加堅實,畢業後調任旅執行長,在處置愛爾蘭獨立暴動時有傑出表現。不過承平時期的英軍也開始大量精簡,他被降階為上尉,並調到沒有薪給的地方自衛隊服務,當時的年輕軍官因陞遷無望而士氣不振,他利用代理師參謀之便,開辦參大先修班,自編可資補充準則教範不足的戰術教材,一面鼓舞軍官超越職務範圍策畫未來,一面以此訓練幹部,準「先教幹部,再練士兵」的步驟,不眠不休地推展部隊訓練,提振部隊士氣,並使自衛隊的素質大幅提升。
此外,他又對戰術與訓練等軍事學術持續鑽研,並與李德哈達(Basil Henry Liddell
Hart)相互切磋,軍事素養日漸深厚。當時他的戰術思想,已邁入「土地得失無關宏旨」、「迫敵決戰而擊滅之」及「在打擊處形成絕對優勢」的境界。
蒙哥馬利到一九二五年三月(時37歲)才接任步兵連長,他帶著訓練計畫去就任新職,由於大家都沉迷於田獵的風氣中,一開始就遭強烈反對,但他卻能說服部屬,更不惜自己去充當排長來克服部隊缺員的困難,而順利推展訓練。其訓練內容不僅包括地形利用、通信連絡、射擊、戰鬥隊形、排戰術、巡查搜索、夜戰、攻防退卻、陸空聯合、野戰築城、步戰砲工通協同等等,甚至還逕自協調其他軍(兵)種單位完成實兵實彈演練,訓練規模早已超越了連長所能做到的。他的訓練不但頗受長官重視,而且更被指定向劍橋大學示範,其聲望因而如滾雪球般地越來越大。
那年七月,蒙哥馬利被聘任到坎伯裡參謀學院任教3年,他將之視為苦學良機,善加利用痛下苦功,認真研究戰史、兵種協同作戰及圖上戰術推演,而成為戰術問題的發言人。在教官任上晉陞中校的蒙哥馬利,教職任滿後卻回到步兵團當團部連連長,到一九二九年夏天,作戰部才徵調他去擔任「步兵訓練教範第二部修編委員會」的秘書,他趁機把參加愛爾蘭內戰之後編寫的手冊和戰術講詞,編入教範,作為陸軍團以下部隊訓練的依據,該教範在一九三○年出版(註六),而他則於翌年率皇家瓦立克郡團第1營駐防中東地區執行維安工作。當營長時,其仍一本初衷全力從事部隊訓練,完成沙漠地區晝夜連貫的連、營教練,並特別要求士兵熟諳夜暗狀況下的部隊運動和武器操作。
一九三四年蒙哥馬利調任印度奎達參謀學院主任教官,以沙盤推演方式,使學官習得陸空聯合與兵種協同作戰技能,把該校教育提升到新的層次,同時也孕育出「儘早計畫,使指揮官意志加諸敵人身上……避免追隨敵人意志而行動」的軍事思想。他教職任滿後調第9步兵旅旅長,又本此思維從事部隊訓練,要求所屬軍官須具備超越本職所需的學能,造就了全陸軍最精良勁旅,而被肯定有當師長的潛力。
在軍職漸有成就時,其妻卻不幸染恙不治,他雖傷痛不已,卻對工作更加努力,持續針對新兵器和機械化裝具問世,重新檢討部隊戰術,並將之納入訓練,特別著重「突入敵陣後的硬仗」。在他的敦促下,英軍在一九三八年夏天舉行了一次三軍聯合登陸突擊演習,探討海上接敵運動的戰術和技術問題,他率領第9旅擔任登陸軍主力,揭發了英軍的戰備缺失。之後,又奉命針對毒氣防護進行戰術驗證,奠定了英軍戰場防護的基礎。
當年冬天,巴勒斯坦情況惡化,他奉命擔任駐巴勒斯坦第8師師長,實際主導了反叛亂作戰的成功。一九三九年向德國宣戰前夕,其接任遠征軍第3師師長。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第3師原是個裝備窳劣、缺乏訓練的雜牌部隊,蒙哥馬利到任後即趁前運到法國前的1個月空檔,完成野戰築城、射擊訓練及通信、指揮所與情報演習,並宣示其攻防作戰指導方式。甫到法境,就被指派到法比邊境接替第一線守備,面對德軍可能的裝甲部隊攻勢,他即展開一連串的陣地戰和運動戰演訓,完成5次大規模的師級演習,成為英軍中訓練最為精良的機動作戰部隊,行動準確如鐘錶,舉凡實戰可能遭遇的狀況,幾乎都有所準備。當時英軍準則中,根本沒有遲滯作戰原則可循,而他的演訓卻包含了逐次抵抗在內,這種發明被軍長布魯克(Alan
Brooke)將軍推廣到全軍,更難得的是,他在這段期間養成了有條不紊的生活作息,無論狀況如何緊急,都不准有人打擾他的睡眠;無論消息令人如何沮喪,他都表現出自信與冷靜,使得爾後的敦克爾克大撤退,有了中流砥柱。歷史學家認為希特勒兩度叫停其裝甲矛頭,為英軍死裡逃生關鍵,但實際上德軍的先頭部隊仍持續向英軍施壓,若非蒙哥馬利有先見之明,對不利狀況早有準備,以及他出奇冷靜沉著的指揮,後果可能更加不堪設想。
英軍在敦克爾克的空前災難,成為蒙哥馬利軍旅事業中最重要的轉捩點,回國後,他雖受冊封武士勳位,但其視這次失敗為奇恥大辱而耿耿於懷。他一面爭取新裝備來整備部隊,準備防衛作戰,一面將該次戰役經驗整理成備忘錄,集合全體軍官檢討作戰得失與未來應有之努力,並趁邱吉爾視察之便,建議修正防衛部署,主張用次要部隊任海岸守備,集中主要部隊作為機動打擊部隊,且由他率領所屬進行演習,而建立起英國本土防衛的標準模式。後來他當了軍長,更揚棄以兩個師固守廣正面海灘的傳統作為,而以尚未成軍的裝甲師作為反擊部隊的配備,以「確保發揚充足火力,拒止敵人於陣地前,控制打擊部隊,隨時逐退突入之敵」的原則調整部署,為貫徹此一方針,他全面淘汰老弱無能的軍官,強化部隊訓練份量和機動打擊力量(部隊在三軍25公里之後立刻投入戰鬥)。他銳意把所屬訓練成精於戰技而富於攻擊精神的部隊,訓練的基準包括體力、精神、個人專業、小部隊戰術及大軍作戰指揮技能(包括首創英軍作戰會議制度),演訓方式包括步戰砲工通協同、陸空聯合、渡河與沙漠作戰,可謂從戰略、戰術、戰鬥、戰技等方面環環相扣,他先後當過第5軍和第12軍軍長,兩個軍經他整訓後,皆成為第一流勁旅,而其所建立的標準,也成為英國陸軍的標準。
一九四一年冬天,蒙哥馬利接掌英倫東南地區指揮部(後改為東南軍團),格外著重於攻擊精神的培養,強調防衛作戰本質在初期可能被迫採取守勢,但要成功擊滅入侵之敵,則必須以攻勢行動行之,故應著意於捕捉戰機轉移攻勢,統一了所轄部隊的戰術思想。此外,在翌年五月又策動了一次形同阿拉敏防禦作戰的「猛虎演習」,把傳統的防禦從「阻止敵人於陣地外」,變成仔細選擇障礙,設置地雷,將敵誘入「預期地區」,接受守軍反擊砲火洗禮的創意行動。
當年八月,英國在北非連番挫敗,亟需扭轉戰局,蒙哥馬利臨危受命接任第8軍團司令。他志在為第8軍團恢復主動,但卻眼見部隊一片混亂迷惘,故不待中東地區總司令前來布達,立即主動視事,並果斷地取消一切撤退計畫,下達如下命令:「若隆美爾進攻,我軍即在現陣地作戰,沒有撤退,也不投降」,瀰漫的失敗主義當即一掃而空。當然,他也立即發覺整個防禦部署的缺失而立刻加以改正,全軍團於是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全力準備迎戰隆美爾即將發起的攻勢。阿拉敏之戰就如同「猛虎演習」的再版,有效地拒止了隆美爾的進攻,並且適時轉移攻勢,如願地恢復了英軍在北非的主動,大君主作戰(盟軍反攻歐洲)時,他則主導了登陸作戰計畫的策訂,圓滿達成盟軍打敗德軍的目標。
蒙帥的成功之道
邱吉爾說:「在阿拉敏之前,英軍對抗德軍,從未獲勝,而在阿拉敏之後,則再無敗績」,正是對蒙哥馬利戰場事業的適切寫照,何以他能達成這樣的成就呢?其實答案就在他的奮鬥過程中。研讀蒙帥傳記,個人認為他的成功,主要得力於其「虛心求知,不斷上進」;「堅毅自信,擇善固執」;「瞭解人性,深得軍心」;「知人善任,執簡馭繁」;「以軍為家,敬業務實」的行事風格。
一、虛心求知,不斷上進
「精通本行學識」和「對現狀永不滿足,」可說是蒙帥邁向成功的首要。他從小天資平庸,學業欠佳,但在軍校求學時,卻能自覺太懶散,感到慚愧,而勤奮治學。畢業後任官,對本職學能全力充實,不僅戰鬥時英勇無比,而且能從實戰中不斷吸取經驗,持續與智者相互切磋,教學相長,而使軍事素養日漸深厚,為承擔重任做好準備。蒙帥深信領導者之學術和品格為戰爭勝利最重要因素(註七),他的成長過程,乃先精熟野戰教範,使本職學能充實,再根據實戰經驗融會貫通而日見其功,毫無躐等倖致可言。李衛公說:「習兵之學,必先由下及中,由中以及上,則漸而深矣。」魏菲爾元帥(Archibald
Wavell)則說:「將才,不像詩人,是培養而非天生的(註八)。」蒙帥虛心求知的作為,正是想要成為卓越將領者可遵循的最佳典範。
二、堅毅自信,擇善固執
蒙帥的意志剛強如鐵,對既定目標有著幾近瘋狂的熱情,他的成功,和其專一與嚴格的自我要求,以及永不休止的奮鬥,關係極為密切。例如,他為己之懶散而覺慚愧,就終身勤奮學習;又如,他認定作戰要成功,就得有訓練、有準備,亦即指揮官若能正確的將部隊投入戰場,基層幹部能明智而果敢地領導部隊,而士兵又已磨練得足以擔當「長達幾週的艱苦作戰」,那就必然成功(註九)。無論他擔任什麼職務,其全心全力投注的就是訓練。在訓練程序上,他認為「軍士官都要能適切領導部屬,教導他們對於指揮有所影響的訓練細節(註十)」、「訓練有素的軍官,會很快地把他的部隊整頓好」(註十一)因此,他所採取的方式是「先教幹部,後教士兵」。在訓練內容上,包括大軍指揮、兵種協同、機動作戰、夜戰、小部隊戰術、單兵技能,以及全體官兵的體能與精神訓練,這些在英軍都是開風氣之先。他運用各種演訓和競賽來提振士氣,使部隊活潑起來,成效顯著。再如,他深信「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全的精神」,所以,他不僅煙酒不沾,生活規律,而且注重運動,更全面推行體能訓練,確保部隊官兵的健康(註十二)。
由於他對訓練的執著認真,英軍在敦克爾克的撤退,才能井然有序,於極不利狀況下完成幾乎不可能的任務。返回英倫後,他立即檢討失敗原因,並全心全力整訓部隊,其凡事不沮喪且自信冷靜的氣質,加上在激勵士氣和部隊訓練方面的能力極為出眾(註十三),不管是什麼部隊,凡經其領導無不成為一流勁旅。
蒙帥在行事上只要確定問題所在,就集中精力竭盡心力去解決,而且在作戰時,決心一旦下達,就會毫無保留的徹底執行,直到全部行動奏功而後已。他雖鼓勵下屬獨斷專行,但絕不容許下級逾越任務範圍而妨礙全般任務的達成。他深信有堅強的意志力就可打敗敵人,「無止盡的信心,乃無價之寶」(註十四)、「世界上意志堅定的人,不患沒有地位」(註十五),蒙帥之成功豈屬偶然!
三、瞭解人性,深得軍心
蒙帥的工作信條是以「人」為基礎,他認為「人」是戰爭中一切成敗得失的關鍵因素(註十六),「士兵若領導得法,可作任何事情(註十七)。」各級指揮官必須具有激發部屬信心的能力和性格(註十八),他的領導作為,首先講求以講實話來凝聚共識,使全體幹部心領神會指揮官究竟想幹什麼,使官兵能夠思考和辨別利害關係,明白「為誰而戰、為何而戰」,更使官兵瞭解到他的一切作為無不極其慎重而合乎正義,絕不草菅人命,而以保障官兵權益與不作無謂犧牲為前提,俾贏得官兵對他的絕對信賴,並進而克服對作戰犧牲傷亡的恐懼。在作戰開始之前,他必定以精神講話或口頭激勵去激起部隊剽悍英勇的鬥志,使全軍洋溢著旺盛的攻擊精神和無比樂觀的情緒,殺氣騰騰地進入戰鬥,充滿有我無敵、有敵無我的決心(註十九)。他不斷藉著與官兵誠摰的溝通,來打破英軍對隆美爾的畏懼心理,重建部隊信心,而造就一連串的勝利。
蒙帥之帶兵,可說深符孫子兵法所說的「……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以及「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的旨趣,故部隊在他的領導下,均能樂從效死,為國干城。
四、知人善任,執簡馭繁
在用人方面,蒙帥可說是「求才若渴」。他隨身的筆記本,經常記錄所接觸過的優秀人才,並千方百計的把優秀軍官羅致到其麾下服務。他選拔幹部的條件,係由其工作績效、統御風格及學術才能三方面去考量,而因材器使。他以聰敏而勤勉的軍官擔任高參職務;聰敏而知如何偷閒者則擔任指揮職;凡愚鈍而怠惰者必然加以淘汰(讓二十)。他的工作時間幾乎有1/3是耗費在人的適時、適地安排上,連以上部隊長及主要參謀的任命,他一定親自核定,人選決定後,除了絕對信任外,亦給予適切的協助和支援(輔導),但經過輔導後仍無長進,就斷然撤換。
此外,英國的軍隊,係由不同天賦的民族所組成的,有的擅長夜戰;有的擅長機動戰;有的擅長在複雜地形短兵相接。而將領的長處也各有不同,蒙帥習於運用適當個性的將領,和具有適當傳統長處的部隊,去擔任適當的作戰行動,所以每次作戰之前,他幾乎就已勝了一半(註二十一)。
在處事方面,蒙帥不但對問題能迅速進入狀況,而且更能把握重點(註二十二)。在用兵方面,其不爭城池得失,著眼於「迫敵決戰而殲滅之」,他所不斷強調的原則是「集中、管制與簡單」(註二十三)。他認為指揮官須保持冷靜的頭腦,隨時都要冷靜思考如何去擊敗敵人,故絕對不可事必躬親的去干預細部問題,致見樹不見林,而應多著力於重大問題與全般局勢的深思熟慮,亦即細部事務均責成幕僚去負責,重大決心策訂與作戰指揮運作,他必定親自作為,以保證能確保主動並貫徹指揮官意圖(註二十四)。
胡林翼說:「一將豈能獨理,則協理之文員武弁,在所必需……(註二十五)。歷史學家認為拿破崙之失敗,是由於其「對本身能力太過自信,而對於他人的能力則頗藐視……所以上帝才懲罰他(註二十六)。筆者以為蒙帥的成功,實得力於其「知人善任,執簡馭繁」甚多。
五、以軍為家,敬業務實
蒙哥馬利傳作者漢米頓(Nigetl
Hamilton)認為蒙帥能在官兵心中佔有一席之地,純粹由於他那種無比的敬業精神(註二十七)。回顧蒙帥一生,無論擔任什麼職務,率皆全力以赴,追求最佳效果。他是個一心一意的職業軍人,他不僅把軍人當作職業,而且將之視為一種迷人的事業(註二十八)。在戰場上他英勇無比,勤勞刻苦,處置得當;在承平時期,其他人意志消沉,耽於玩樂,他卻始終致力於學術研究及訓練,毫不氣餒懈怠。當連長時克服一切困難推行陸空聯合實兵演習;當教官時對學校的教育事務有明智而建設性之貢獻;當師長時,能突破當時的準則侷限,實施切合實戰需要的機動作戰訓練,奠定敦克爾克撤退保全戰力的根基,在返回英倫後,其對防衛作戰的準備,則能突破現狀而建立起彈性防衛體系,更進而在夜戰、兵種(步戰砲工通)協同作戰及陸空聯合(空中密接支援)作戰運用方面,開英軍的先河。
蒙帥對官兵的福祉照顧得無微不至,把部隊經營得和家庭一樣,但由於他對工作成效的狂熱追求,若有某些事情不能按其所望進度完成,就會失去耐性而無法忍受。他以傾竭全力地作事來激勵自我,也依此要求其部屬,在喪偶後,他更是完全針對實戰需要而進行逼真、有效訓練,並以愛惜官兵性命贏得官兵充分信賴,他的敬業務實作風,實為其造就百鍊勁旅,贏得勝利的要因。
結論
克勞塞維茨論軍事天才最重要的條件時說:「戰爭時,吾人能託以子弟的生命,及祖國的名譽和安全,其性格體察多於創造,能力不偏頗於一面,而能概括全體,頭腦冷靜而不過度熱烈的人物,最為理想(註二十九)。」綜觀蒙哥馬利為將之道,為人正直不阿,忠於國家、忠於職守,進德修業永不間斷,勇毅自信,眼光銳利,思慮周詳,通曉人事,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冷靜務實,執簡馭繁,愛惜官兵性命,深得軍心,擅於整訓,重視勝兵先勝作為,其器識不可謂之不出眾,而其成功立業也絕非倖致。
蒙帥之成功,最重要而容易被人忽略者,應是他始終腳踏實地,為部隊教育訓練默默奉獻的敬業精神。訓練是培養戰力的泉源,但成果並非一蹴可幾,務必以「如爐煉丹,如雞孵卵」的精神,鍥而不捨的努力,點點滴滴日積月累,才會有紮實的成效,是一種吃力而不討好的工作,但對軍隊戰力的影響,卻也最為深遠。蒙帥無論擔任什麼職務,都以部隊教育訓練為其工作重心,他的作為,並非受到長官的驅使要求,完全是依據他對戰爭的親身體驗,出於自發性的責任感,憑著高度的敬業精神,贏得長官的信任和官兵的充分信賴。國軍幹部若人人皆有這種無名英雄的襟懷,戰力一定日益茁壯,「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軍事戰略目標一定達成,中華民國的生存發展和人民福祉,也自然有了堅實的保障,而個人的事功成就亦隨之俱至。「要成功,就得想成功」(註三十),蒙帥已給我們立下一個良好典範,「把心中的調鈕轉換一下」,成功就不再只是夢想!
註釋
註一:曾國藩,《增補曾胡治兵語錄》,第三章「尚志」。
註二:鈕先鍾譯,《指揮官拿破崙》,麥田出版社,民國八十九年初版,頁二五。
註三:鈕先鍾譯,《二十世紀名將評傳》,麥田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初版,序言。
註四:《蒙哥馬利傳》,國防部史編局譯印,民國七十三年一月。
註五:同註四前揭書,上冊,頁六六記載,黎福來勸勉蒙哥馬利的一段話為:「若想有朝一日在軍中青雲直上,封侯拜將的話,非精研戰爭理論並從戰史中吸取經驗不可,此外,更須以高深的專業知識為根據,才能批評當代英國陸軍的問題。」
註六:當時的英軍「步兵訓練教範第一部」係由李德哈達主筆編成;參閱〈李德哈達簡介〉《戰略論》,陸軍總部,民國七十一年八月,頁十三。
註七:鈕先鐘譯,〈閃擊英雄〉《古德林大戰回憶錄》,軍事譯粹社出版,頁一一三~一一五。
註八:同註二,頁六。
註九:《蒙哥馬利生涯》,三軍大學譯印,民國六十七年五月,頁十五。
註十:同註四前揭書,中冊,頁六○九。
註十一:同上註,頁四二九。
註十二:同註九,頁八○。
註十三:許授南譯,《孤寂的將領》,麥田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頁七○。
註十四:同上註,頁六五~六六。
註十五:林語堂譯,〈談忍耐〉《奮鬥月刊》,頁十五。
註十六:劉方矩譯,《蒙哥馬利回憶錄》,軍事譯粹社出版,民國六十七年七月再版,上冊,頁八六。
註十七:同註四。
註十八:同註十六。
註十九:同上註。
註二十:同上註,頁二九~八五。
註二十一:同註九,頁二九~三十。
註二十二:見註四前揭書,上冊,頁二七○。
註二十三:同註九前揭書,頁七六。
註二十四:同註十六前揭書,頁八七~八八。
註二十五:胡林翼,《增補曾胡治兵語錄》,第二章「人材」。
註二十六:同註二,頁三三○~三三一。
註二十七:同註四前揭書,上冊,頁二一七。
註二十八:同註九前揭書,頁四九。
註二十九:克勞塞維茨著,《戰爭論》,陸軍總部印,民國六十九年元月,第一冊,頁八四。
註三十:William
Damroth著,王全美譯,〈如何在四十歲以前成功〉《奮鬥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