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將之道當先治心  忠誠無私不計名利

一國將領對於國家安危具有重要影響,其言行舉止亦動見觀瞻,故長久以來國軍高層每有人事異動,必然引發社會關切;將領人格良窳、才識高低,乃至行為風範等,也往往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為將之道」為何?確實值得探討。

一、擔負重任特重品德才能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而參與戰爭決策指導的統帥或主其事的將領,即為國家因勝而興、因敗而亡的關鍵。因此,自古以來極重視將才的培育和選拔,甚至以「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視之,對其品德、才能的要求也遠高於一般人,俾能擔負國家重任,成為棟樑之才。

二、武德修養軍人不可或缺

        我國對於將才的要求和遴選,在各代兵學著作或名將史略之中,多所提及;論及「將道」的文章更不在少數,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則是對軍人武德修養的重視。例如「孫子兵法」始計篇,開宗明義指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其中強調立信、施仁、臨難不懼、不私不偏、賞罰嚴明,均是道德精神修為。

(一)「曾胡治兵語錄」:指出「帶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對將領的才識、體能固然重視,但品德要求亦未輕忽;而清代名臣胡林翼有謂「天下強兵在將,上將之道,嚴明果斷,以浩氣舉事,一片肫誠;其次者,剛而無虛,樸而不欺,好勇而知大義。」其中「肫誠」、「大義」何嘗不是一種道德要求。

(二)「六韜」:兵書之中以品德修養為尚的論述,比比皆是。例如「六韜」中武王問太公:「論將之道奈何?」太公答:「將有五材,勇、智、仁、信、忠也。」宋代名將岳飛則謂「智、信、仁、勇、嚴五者,缺一不可為將。」兵書「將苑」論及「將器」更標舉:對部屬及人民仁愛,對鄰國講求信義,並視普天下人為家人的將領,為「天下之將」。凡此,皆明白指出軍人武德修養的重要性。

(三)先總統 蔣公賦予武德新義:特別強調軍人之智,必須「別是非、明大害、識時事、知彼此」;軍人之信,則是信仰長官、信任部屬以及相信自己的「三信心」;軍人之仁,為「殺身成仁、救國救民」之仁;軍人之勇,為視死如歸,並能「長技能、明生死」;軍人之嚴,則是「嚴以律己、嚴以律眾」。

總之,武德修養為軍人不可或缺的要件,身為國軍高級將領,尤不可輕忽。以美國為例,其軍人不僅以「責任、國家、榮譽」為基本信仰,近年來美國陸軍在野戰準則中,更以忠貞、責任、無私、廉潔、勇敢、坦誠、才幹和承諾,作為品德教育的要項,並以此界定能否成為稱職的軍人,顯見品德修養對軍人的重要性。

三、忠誠無私更須崇廉尚義

進一步分析中、西方有關武德的論述,「忠、誠」二字當為首要。所謂「忠者不貳、誠者無欺」。古人以「忠誠」為天下尚;身為現代軍人,仍應秉持優良傳統,以「忠誠」為個人立身行事的準繩。

(一)軍人之忠誠:必須「忠於國家、忠於團隊,忠於職守」,以及忠於人民。此即我國憲法第138條規範「全國陸海空軍,須超出個人、地域及黨派關係以外,效忠國家,愛護人民。」軍人之「誠」則是坦誠、無私、言行一致、光明磊落、即知即行;在行為上以智為先,以信為要,以仁為本,以勇為重,以嚴為準,確實踐履軍人武德。

也惟有具備「忠」、「誠」二字,才會有榮譽心和責任感,以令長官放心、部屬信服,使部隊團結一致,純淨和諧,亦才能真正接受國家付託及得到人民信賴。

(二)崇廉尚義,看破名利與生死:蘇洵曾謂「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又云「主將之道……知節而後可以用兵」。另外,曾國藩所指「不急急名利」;胡林翼論及「近人貪利冒功,今日求乞差使爭先恐後,即異日首先潰散之人」,實為一針見血之論。亦惟有不計名利,才能無視生死,為國奉獻犧牲。此與西方國家以「無私的奉獻」作為對軍人的要求,異曲同工;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對於選將的要領即曾明示,就是「無私的精神」。

四、不計生死豈會汲汲名利

軍人不只是職業,而是以生命相許,並作為人生奮鬥目標的志業。任何將校從決定投身軍旅的第一刻起,其基本目標與核心價值觀應是戰場爭勝,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挺身而出,以性命維護國家生存與人民福祉。因此,先總統 蔣公論及「軍人魂」,特別揭示「愛」與「死」二字,指軍人是基於對國家民族的大愛,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捍衛自己的國家和百姓;此亦即孔子所謂「志士之仁」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捐軀殉國,視死如歸。軍人既然連生死都置之度外,又豈是利慾薰心,汲汲於權位、名利之人。

五、具體實踐武德核心價值

身為士卒的官長,部隊高層領導幹部的一國將帥,須知權力在握,惟有以德服人。「為將之道,當先治心。」尤其當前社會價值多元,功利成風,身為一國將領,務須秉持「功名一時,氣節千秋」的認知,胸懷磊落,寵辱不驚,絕不因時空的轉換而改變,進而以生命捍衛榮譽,以行動實踐武德核心價值。

警察大學教授 黃炎東/青年日報 9635 3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