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民力衛家國的唐代大將李靖

 

 

一、兵學涵養

李靖名藥師,雍州三原人,是一位文韜武略的將軍。年少時就對兵法產生濃厚興趣,聰穎的表現及舉止深獲父老讚賞,曾說過:「丈夫遭遇,要當以立功名取富貴,何至作章句儒。」其後更證明他是衛國名將且謙沖為懷的軍人,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更是當時全民國防實踐的典範。

李靖遺有兵法「唐太宗與李衛公問對」,內載與太宗談論用兵事宜,絕大多數為太宗詢問,李靖回答;亦有太宗抒發己見或指示,內涵兼具理論與實際,為武經七書之一,深獲後人重視。

二、生平戰功

(一)平定江南:唐高祖時代,蕭銑盤據長江中下游一帶,李靖奉命征討,屢戰屢勝,蕭銑被迫投降;李靖率軍入城後,號令嚴明,秋毫無犯,贏得城內百姓的好感與尊重。當時蕭銑屢次頑抗詐降,有些部屬提議治以重罪杜絕後患,但李靖認為:「王者之師應寬大為懷,軍隊行動恰如義行義舉,絕不可動輒殺害無辜。」因此深得百姓愛戴。他更認為天下尚未平定,南方許多反對勢力尚未完全歸順,應該以仁心義行來引導。其後,由於蕭銑受到李靖的安撫與感動,產生莫大的影響力,南方各地叛將紛紛前來投誠。緊接著,李靖繼續揮軍南下,前進廣西之際,又派人分別招撫五嶺附近的亂軍,前後共60餘萬人前來歸順,為百年的大唐盛世奠下扎實根基。因為這些功績讓唐高祖對李靖優詔慰勉,授嶺南撫慰大使。高祖對李靖的才能和戰功非常稱許,常說:「李靖大將軍是我唐朝開國第一名將,連古代的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等,無人能比!」

(二)降服突厥:唐太宗貞觀3年發生大風雪,北方突厥各部落災情慘重,牛馬羊等牲口凍死無數;加上突厥王頡利可汗和侄兒突利發生嚴重衝突,導致內部分裂,後來突利戰敗,南下向唐朝請求援助。唐太宗認為這是消滅邊患,收復失地的良機,便派李靖擔任統帥,揮師北伐。李靖親率精銳騎兵三千,從馬邑出發,出敵意表直撲突厥邊防重鎮──惡陽嶺,頡利可汗見唐朝軍隊蜂擁而來,心裡非常驚慌害怕,便對部將說:「李靖的主力部隊已到,我們還是避之為妙!」一時間突厥軍中士氣大亂,紛紛向北逃竄。貞觀4年,李靖迅速追擊突厥,大破突厥主力於定襄。太宗高興之餘,嘉慰李靖說:「漢朝名將李陵率五千步卒,結果投降匈奴,而你只用了三千騎兵,便深入突厥,克復定襄,是古往今來少見的戰績。」李靖攻陷定襄之後,選精銳騎兵一萬,長驅直入陰山,俘擄突厥將士一千多人;接著又強攻突厥大本營,生擒頡利可汗,全勝而歸。

(三)收併吐谷渾:唐朝邊疆大患吐谷渾,是大陸地區西北方的強國,貞觀9年起開始侵擾中國邊疆。太宗憂心,但又不願年邁的李靖出征;李靖得知後,主動表示願意領兵平亂。太宗於是任命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率大軍前往迎敵。吐谷渾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焚毀一切可用的物資,使李靖的部隊找不到任何食物,士氣大受影響。但是李靖毫不退卻,迅速率軍深入積石山,前後進行數十場大小戰役,殺得吐谷渾軍隊毫無招架之力;吐谷渾國王被人民所殺,國土也被唐朝收為郡縣。李靖凱旋歸國,朝廷封為「衛國公」。

三、高風亮節

李靖為人不爭功諉過,諸如平定突厥作戰,全勝而歸,卻受御史大夫彈劾,說他軍紀不整,李靖晉見太宗不作辯白,僅頓首謝罪。平定吐谷渾後,有人誣告他陰謀造反,他閉門謝客,以示忠貞。太宗英明,對李靖始終信任有加。

李靖生活簡樸,為人謙遜,絕不誇耀自己的功勳;每次上朝議事,不輕易發言,態度非常慎重,因此博得朝野一致崇敬,享壽79歲,受贈司徒,陪葬昭陵,是「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兼備的名將。

四、整合民力

李靖一生功業彪炳,平定江南、降服突厥、收併吐谷渾,所累積的戰功在唐朝開國名將中排名第一。最重要的是他除了打敗勁敵外,還能立即安撫民心,獲取當地百姓信任,協助軍隊作戰,這在當時是很難能可貴的舉動。

國家征戰,百姓往往無辜犧牲,真正能夠體恤民心,且讓百姓寄託安危者甚微。而李靖不但擅長野戰用兵,亦深曉戰地政務與全民國防的重要性,所以每征討一地後,必妥為安撫民眾,以收人心,奠下衛國穩定的基礎。審慎未來作戰無論攻防,若能贏得民心整合民力,戰勝必是可期,這便是全民國防的基石。

陸軍聲/青年日報 97831 4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