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勁旅──海軍水下作業大隊

 

  

一、海軍水下作業大隊的部隊沿革

水下作業大隊於民國48年11月1日由原救難任務編組,擴編為海軍救難大隊,隸屬一四二艦隊;民國52年10月合併清港隊,下轄4個作業隊,62年7月精簡為3個作業隊及訓練班,分駐左營、馬公、基隆及蘇澳等地區,除負責救難潛水之外,並就近支援鄰近地區友軍或民間海難。民國94年1月1日併編爆破大隊「水中械彈處理中隊」,同年7月1日海軍一四二艦隊裁撤,更名為「海軍水下作業大隊」,改隸一九二艦隊,繼續執行各項救難潛水及水下械彈處理等任務。

二、海軍水下作業大隊的組織與任務

若說海軍陸戰隊水中爆破中隊是兩棲的戰鬥部隊,負責海上救難、水中械彈處理專業的海軍水下作業大隊,就是兩棲的支援部隊。全隊150餘名隊員,不僅需要完成為期12週的水械專長班訓練,更要熟稔各項專業的水下作業處理裝備,每年除選派人員赴美受訓,汲取最新水中作業新知外,更透過多項嚴格、擬真的演訓,精進隊員本職,強化學能,將這些專業能量充分發揮在各項演訓與救災任務中,是一支「為用而訓」的專業勁旅。

水下作業大隊下轄三個作業隊、水中械彈處理中隊以及深海作業組,其中,作業隊分別駐於左營、馬公、基隆等地,平日負責各型船艦海底門清理、俥葉大軸的檢修,與海軍船舶海難的救助、脫險等任務;水中械彈處理中隊平日則處理水中、水面與陸上未爆彈及爆炸物,並配合演訓任務,完成灘岸勘察與航道清除作業;深海作業組則執行大隊人員培訓任務。另外,因國軍貫徹「救災就是作戰」的原則,大隊也全力發揮其水中作業專長,投入緊急災害防救任務。

三、海軍水下作業大隊的科目演練

要執行如此危險與艱鉅的任務,平日的訓練絕不能馬虎。大隊成員除了需要完成水械專長班的訓練外,執行任務之餘,也要進行各項模擬演練。藉由綜合科目演練、水中攻擊科目模擬,以及浮力袋浮揚等項目,讓隊員充分適應水中作業環境,與熟悉各項裝備的使用。

在綜合科目演練中,當潛水員完成著裝入水後,首要進行浮力調整,讓人員能在水中維持重心,以利於在固定的深度裡進行作業,之後進行BC(充氣式浮力救生衣)洩氣,並進行水中脫卸,開始執行「呼吸站」科目。所謂「呼吸站」,即是在泳池四周放置氣瓶,人員必須游至呼吸站進行氧氣補充,訓練適應水下憋氣時的穩定狀態,通常在10秒內徒手繞著泳池游15公尺至呼吸站進行換氣,藉由數十回的訓練,讓隊員熟悉水性,並調整好呼吸頻率,強化水下執行任務的穩定度。

另外,為訓練隊員在水中進行轉換裝備能力,「水下著裝」科目透過隊員在水中進行著裝,藉由對裝備的熟悉度,逐步完成水肺、面鏡穿戴,檢查氣閥是否全開迴轉四分之一、胸帶、腰帶是否翻帶等步驟,以手勢、動作,向安全潛水員回報,在安全無虞下,完成演練課目。

 

洪健元/青年日報 10234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