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分級制上路 禁止山友越級攀登

 

 

  臺灣山難事件層出不窮,每回山難發生往往耗費大量社會資源進行搜救,幸運者或能安全脫身,不幸者卻得付出寶貴的生命。究其原因,除了遭遇不可抗拒的天然災害外,大部分是人為因素造成;而這些人為因素中,不外乎「迷路」、「墜崖」、「溺水」、「失溫」、「醫療與健康」、「逾期」等,多是「登山經驗不足」所致。

  為了保障登山者的生命安全,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雪管處)於2015年8月公布一項新規定,將園區內的登山路線分為「A、B、C、C+、D、E」六級,登山者若想要入園登山必須逐級申請,提出攀登過簡易路線的證明(登頂照片),才能再往下一級申請。未來登山者將不能再越級攀登,挑戰超越自身能力的路線;若查獲申請資料造假,將停權一年處分。

一、登山分級怎麼分?

雪管處登山路線分級

難度
申請人數
路線說明
一般季節
A級
1人
一般健行路線,活動天數約需 1~3 天
B級
1人
中級縱走路線,活動天數約需 4~5 天或活動天數約需 1~3 天但有危險地形
C級
1人
高級縱走路線,活動天數約需 5 天以上
C+級
3人以上
高級縱走路線,有垂降及攀岩地形
雪季期間
D級
3人以上
雪地健行及縱走,雪季管制期間有條件開放之路線
E級
不開放
雪季管制期間暫停開放之路線

  雪管處將轄內登山路線依活動天數、危險地形及雪季期間,與民間山岳團體共同討論後,訂出登山路線分級制度,前四級「A、B、C、C+」為一般季節攀登路線,「D、E」兩級則為雪季攀登路線,同一條登山路線會因為是否處於雪季期間而有不同的難易度。雪管處也在分級制度中對能否獨自攀登做出管制:A、B、C級可以獨攀,但需填寫「獨攀申請承諾書」;C+、D級禁止獨攀,3人以上才能申請攀登;E級路線則禁止申請入山。申請攀登A級路線者,不需提供登山經驗證明;申請B級以上路線者,則必須提出前一級登山經驗證明,或是攀登其他同等級以上百岳的經驗證明。雪季期間的申請方式,同一般季節的申請規定。

二、百岳也有分級制?

  為了讓登山者能夠提出攀登其他同等級以上的百岳經驗證明,雪管處也將百岳依分級制度分級。由於山岳路線的多樣性、攀登路線狀況不一以及管轄問題,加上攀登經驗證明方式為提供登頂照片,因此雪管處對百岳分級的對象僅限於山頭,不包含攀登路線。

  然而對於岳界人士來說,同一個山頭可抵達的路線難易度不一;且過去常見老手帶領新手越級挑戰,如果新手順利登上高難度的山頭而提出證明,但其實際經驗、能力卻不足以應付高難度的攀登路線,這些問題該如何處理?仍待相關單位深入思考。

三、整合山岳型國家公園

  當前正式實施登山路線分級制度的國家公園僅有雪霸國家公園一處,同為山岳型國家公園的玉山國家公園與太魯閣國家公園也效法雪霸國家公園,評估、研擬自己的分級申請制度。未來這三座國家公園的入山申請系統,將整合在內政部營建署「臺灣國家公園入園入山線上申請服務網」中。整合之後,我國的登山路線分級制度將能有更統一的標準,讓登山者了解自己適合攀登何種登山路線,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另外,由於山屋床位有限,系統整合後同一人同一時間只能申請一處山屋,以利於資源分配與管理。

四、分級制是限制?還是發展契機?

  部分資深登山者對分級制度的實施抱持質疑態度。比如:過去已爬過各種難度的山卻不曾留下登頂照,是否一切都要重頭來過?在不能越級攀登的狀況下,是否降低岳界新血對登山的興趣?如果今天開設的隊伍是要勘查新興路線或荒廢路線的探勘隊,難度又要如何界定?岳界向來都有一套攀登路線難易度,且領嚮考照制度與「老鳥帶菜鳥」的方式已行之有年,訂定分級制度對登山活動的發展是否有所限制與阻滯?

  然目前岳界對分級制度的看法普遍採肯定態度,除了難度分級可以降低山難發生機率,提高獨攀的限制也能有效釐清責任歸屬,對加強登山安全頗有助益。另外,岳界也提出建議,將「申請許可制」改為「報備核可制」再搭配現有的「獨攀申請承諾書」,提升登山者的自我約束,政府只需提供分級資訊,毋需太多管制,讓登山者學會為自己的安全負責。

五、安全第一,山永遠在

  登山分級制度的推動,其初衷就是為了提升登山安全,提供登山者山岳分級資訊。登山者則應強化自我登山素養與技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路線,切忌眼高手低;須做足完善的準備再出發,並且為自己的安全負責,避免準備不足或超過自身能力而發生憾事,同時也能降低山難搜救所耗費的社會資源。

  現行的申請制度只是個開端,相關單位仍有許多因素需待考量與整合,期待未來能有更完善的山岳步道與古道分級制度。

 

104年9月16日

   

本文著作權為幼獅編輯部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幼獅編輯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