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國際觀 宏觀看全球

 

 

在全球化浪潮中,國際人才、資金流動頻繁,跨國公司的擴大,種種國際化都顯示出以狹隘角度看世界已不合時宜。國家必須向外發展才能求生存,沒有國家能夠自給自足、置身事外。在國際社會上,每個國家彼此相互影響,必須對國際動向有概略的了解才能立足國際,故具國際觀更顯重要。我國資源多半仰賴進口,對外關係更形重要,因而更要培養對國際事務的關心、認知,如果對國際社會仍然保持冷漠,反而會使臺灣更為封閉。

一、人人皆應關心國際事務

(一)外交困境我國在政治及外交處境異常艱難,難以獲得多數國家的認同。在面臨走不出去的困境下,國人視野無法擴及全球,僅關注島內的政治與經濟議題。事實上,臺灣經濟也受到全球化影響,難以獨立運作的經濟規模。

(二)競爭力不足:臺灣部分產品競爭力下降,商品轉向中國大陸出口,對大陸市場愈來愈依賴;加上能源、資源不足,許多產品有賴外國進口,由於主權問題無法獲得多數國家承認,臺灣也無從加入許多國際組織,屬於國家層級的事務臺灣也無緣過問,臺灣面臨了這些問題與威脅,有必要提升國際觀。

(三)環境的僵化:環顧日常可見的報紙、新聞媒體、廣播對國內政治過於熱中,有關談論國際事務的篇幅及內容並不多,大多是社會或娛樂新聞等。社會基層的群眾,生活目標多為努力賺錢以求溫飽,無所謂國際觀。曾有媒體施行問卷調查,部分學生連基本的世界地理常識都缺乏,這種情況對高等教育普及的臺灣而言,無疑是一大諷刺。

(四)朝野間的角力:由於國內政黨競爭而大量增加國內政治議題的操作性與新聞性,國內民眾常被意識形態左右;這些深植已久的觀念都必須透過政策規範與導引才能逐步改善。如果一個國家從人民到政府無法做到真正關心國際事務,即無法談論國際化的長遠發展。

二、增進國際觀的具體作為

(一)以學校教育為基礎,增加國際事務常識現代學生普遍缺乏國際觀,非相關科系對國際事務少有接觸。也由於升學率掛帥,非考試科目淪為營養學分,無法受到學生青睞,導致時下青年了解國際時尚,卻不了解國際政治。培養國際觀並非一蹴可幾,必須靠學校嚴謹的要求。除了本科專業課程外也必須培養對國際事務的關心,或是將國際情勢列入通識課程,培養學生具備基本常識。學校政策的方向與注重的重點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一旦建立觀念後,就能明白國際情勢與臺灣是息息相關。

(二)互動教學模式:就教學方法與技巧而言,師長在課堂上可以針對國際新聞與學生互動討論,或是拋出某個議題、焦點,讓學生有思考的方向。即使未必人人都會發言,卻可以從中獲得新知;時日一久便有個人的獨特見解,漸漸培養出國際觀。

(三)提升外語能力:培養國際觀不單只是注意新聞,也包含對外國的了解。例如民族性格、文化、風俗習慣等,必須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才能有思考的方向與空間。外語能力提升後也會漸漸對外國文化、人民產生探索求知的動力,更有助於培養國際觀。

(四)由基礎教育扎根:國小課業壓力較輕,對於事物的吸收能力強,也是觀念養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培養國際觀可從小做起,使其建立國際與臺灣的連結概念。國、高中學生生活圈多為家庭和學校,特別 容易受到 老師、家長和同學影響,由老師與家長培養其關心國際事務的習慣,在課堂或家庭生活中灌輸國際觀的重要性,以及加深國際關係的關心。有基礎了解後才有能力去推估、分析情勢,當這些學生有機會或有能力為國際服務時,必然有能力思考臺灣的問題與未來發展,格局與視野也更為宏觀。

(五)以社會教育為核心,提升對國際局勢的興趣政府的推動是重要因素,政府必須創造一個能夠輕易、方便接受新知和國際事務的動態環境,將關注國際事務變成一種必要、非知不可的趨勢,透過宣傳讓國人了解這樣的需求及迫切,例如以電視廣告、平面廣告等作宣導。此外,也可以結合全民國防教育的實施,納入有關國際情勢的內容,讓公務人員與一般社會青年能透過巡迴宣教的方式,提升國人對國際情勢的了解與興趣。

(六)以媒體報導為中介,掌握國際新聞脈動:新聞媒體是傳播觀念與價值觀很重要的工具,廣播更是深入民眾生活。尤其媒體具有操控議題的能力,不論男女老少都是接收者;政府應鼓勵媒體擴大國際新聞報導,而非一逕報導驚悚的社會新聞或淺碟式國際奇聞;對重要議題應進行連線,深化國人對重要議題的了解。新聞內容不該一味迎合社會大眾的口味,應由新聞引導大眾思考方向,否則就失去了新聞媒體的社會功能。經由新聞認識世界脈動,發展跳脫臺灣本土的國際觀,掌握國際情勢後也能對臺灣的處境有更深刻的了解。

(七)以主題旅遊為引導,增進旅遊知識:經濟許可的情況下,建議多到國外進行主題式旅遊,或參加由政府補助舉辦的國際交流留學團等,體驗其他國家的風俗民情與生活。「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實地參觀遊覽,使國人視野更開闊、格局更廣大,增加對世界的認識和自我省思空間,使眼光放得更遠,而不只是局限在臺灣本土上。要提升國人的「國際觀」,就必須跳脫「臺灣」的思考模式,從國際的角度與宏觀立場看待國際情勢的變化,對於國際事務與其他國家概況也有一定的了解,達到知己知彼,對國家進行國民外交與拓展外交生存空間也有所助益。

江宜穎/青年日報 97年6月13日 第7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