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站著工作  小心靜脈曲張

 

下肢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是靜脈系統最常見的疾病,指下肢浮起突出的靜脈,管壁擴張成囊狀,血液循環發生障礙的病症。臺灣約有4045%人口在其一生會產生下肢靜脈曲張,女性占7成,男性占3成。

一、原因

下肢靜脈由走在皮下的淺靜脈系統,與走在深層肌肉間的深靜脈系統所構成。90%以上的靜脈血回流是經由深靜脈系統,下肢靜脈有單向瓣膜存在,可以導引血流由下而上,由淺而深返回心臟。

淺靜脈收集的靜脈血,大部分是肌肉鬆弛時,由穿通靜脈注入深靜脈。下肢靜脈曲張可分兩群,原發性靜脈曲張可能來自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或靜脈壁不夠強韌;次發性靜脈曲張,是因深部靜脈功能不全或靜脈血栓,導致表淺靜脈擴張。

引起下肢靜脈曲張的原因包括:家族遺傳、先天性靜脈管壁彈性較弱、靜脈本身受到損傷或感染,造成血栓性靜脈炎、長期站立(每天站立多於6小時)、肥胖、腹內壓及靜脈壓顯著增加(如腹部大血管附近長腫瘤、腹水或懷孕)、動靜脈異常交通、老年人血管缺乏彈性、慢性疾病(如心臟病、肝硬化等妨礙血液回流到心臟)及繼發性淺靜脈擴張(如服用避孕藥、荷爾蒙治療)。老師、外科醫師、護士、髮型師等需長時間站立的職業,皆是高危險群。

二、症狀

下肢靜脈曲張外觀上可發現在下肢浮起突出的青紫色靜脈,膨脹的靜脈壓迫附近的感覺神經纖維時會造成痛感,另外夜間小腿抽筋也很常見,較嚴重時引起下肢水腫、皮膚色素沈積、出血、血栓性淺靜脈炎、鬱血性皮膚炎、皮膚潰瘍,甚至惡性病變。臨床上除了外觀及理學檢查外,可用都卜勒超音波或靜脈攝影檢查幫助診斷。

三、治療

下肢靜脈曲張的治療,首先要診斷為原發性或次發性。原發性靜脈曲張的治療,依症狀輕重及患者意願,可採用壓迫治療法、硬化劑注射治療法、局部摘除手術治療法、血管外雷射或脈衝光法,或微創靜脈曲張旋切內視鏡手術。

(一)壓迫治療法:患者穿著醫療型彈性襪,在清晨尚未下床前穿上,一直到夜間上床後才脫掉。

(二)硬化劑注射治療法:將血管硬化劑注射在曲張的局部表淺靜脈中,再以彈性繃帶包紮患肢1~2週。

(三)局部摘除手術治療法:在曲張的局部表淺靜脈皮膚上切開一個小傷口,經由傷口摘除或結紮曲張的靜脈,再以彈性繃帶包紮患肢1週。

(四)血管外雷射或脈衝光法:和雷射美容原理一樣,只針對微細的蜘蛛狀靜脈曲張。

(五)微創靜脈曲張旋切內視鏡手術:使用內視鏡及抽吸旋切方式將靜脈吸出,傷口比傳統手術小,較美觀。

至於次發性靜脈曲張,深部靜脈對於大隱靜脈有靜脈曲張者,需要採用高位靜脈結紮手術,加上局部大隱靜脈抽除手術。

四、預防

(一)穿著合適的漸進式醫療型彈性襪:將下肢淺靜脈予以適當壓迫,這是預防靜脈曲張最有效的方法。

(二)避免久站不動:踏踏步或活動腳趾,促進血液回流。

(三)避免長時間靜坐:提一提腳跟、動一動腳趾,啟動肌肉幫浦仍是預防靜脈曲張的不二法門。

(四)治療會引起腹內壓升高的疾病:如便祕、慢性肺疾等。

(五)不要穿過緊的內褲。

(六)肥胖者應減重。

(七)睡覺時將腳稍微墊高。

(八)盡早治療已發生的靜脈曲張。

丘亮/振興醫院健檢科主治醫師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