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的智齒  該不該拔?

 

張小姐的智齒只冒出一半就停止生長,歪歪的倒在下顎第二大臼齒旁邊,造成周圍牙齦三不五時腫脹發炎、隱隱作痛;每隔幾個月還會「大爆發」一次,不僅腫到嘴巴張不開難以進食,劇烈抽痛更是讓她睡不著覺。詢問醫師的意見,醫師建議須開刀將智齒切塊再拔除,她又猶豫了……

85歲的李爺爺患有糖尿病,牙醫為他製作假牙時,建議他將智齒拔除,但家人擔心他承受不了拔牙的疼痛,又害怕沒拔好會產生後遺症,最後還是決定不要拔。

一、智齒造成的口腔問題

不論是上述的例子,還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對大部分人來說,智齒多少都造成過不便。到底智齒是什麼?為何會讓人想除之後快,卻又往往裹足不前呢?

成人共有32顆牙,其中最後長出、位於齒列最深處的第三大臼齒,通常於智慧較成熟的1624歲萌發,所以又稱為智慧齒,簡稱智齒。

一般來說,智齒總共有4顆,但並非所有人都會長齊。由於演化與食物的精緻化,人類的顎骨縮小,變得難以容納跟從前一樣多的牙齒,尤其是最後長出的智齒,若是沒有足夠空間供其生長,就容易擁擠、長歪或長不出來,造成口腔問題:

(一)齲齒:由於智齒清潔不易,使口腔衛生狀況不佳,易增加本身與第二大臼齒蛀牙的機率。

(二)反覆發炎:歪斜的智齒易導致食物堆積,造成反覆發炎,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這對糖尿病和心臟病患者來說是潛在風險。

(三)破壞骨骼:智齒若埋在骨頭中長不出來,就稱為「阻生智齒」,可能會產生囊腫病變破壞正常的骨頭。

二、智齒的功用

        雖然智齒大多給人負面的印象,且位於口腔深處無法幫助咀嚼,但也並非全無功能:

(一)建構牙橋:當第二大臼齒蛀牙時,會需要智齒為牙橋來做假牙。

(二)自體移植:當第一或第二大臼齒因嚴重齲齒或牙周病須拔除時,智齒可以自體移植至缺牙區,替代被拔除的牙齒,如此可省下人工植牙的昂貴費用,又避免好牙被犧牲掉。

不過,第二大臼齒之所以會蛀牙或損壞,往往也是因為受到智齒擠壓或藏汙納垢,因此,要同時保有臼齒與智齒的健康,每日的清潔工作一定不能馬虎。

三、智齒該不該拔?

「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有些人在智齒發炎疼痛時恨不得馬上拔掉;不痛了以後又打消念頭,選擇逃避,任由問題反覆發作,往往錯過最佳處理時機。

針對民眾對拔智齒又恨又怕的情結,醫師指出,拔不拔智齒應視個別情況而定,大體上若是會疼痛就考慮拔除,不會疼痛則不一定要拔,如果智齒狀況對口腔健康已有不良影響,就建議拔除。詳見下表:

智齒已長出

位置正確,有足夠的空間讓其生長、無傾斜與阻生的情況

不會疼痛

不用拔

位置不正確

不用拔,再觀察

位置不正確,如水平智齒

會疼痛

必須拔除

智齒未露出

被軟組織覆蓋且有發炎現象

會疼痛

x光照射顯示已推擠前牙

x光照射顯示有病變

x光照射顯示有病變

不會疼痛

x光照射顯示被骨頭包埋於深處,且已超過50

不會疼痛

由於手術風險大、後遺症也較多,是否拔除須再觀察

四、拔除智齒的風險

        拔除智齒的確有風險存在,例如不小心傷到神經,或是造成腫痛、細菌感染、下脣或舌頭麻痺等。

一般來說,拔除智齒造成的併發症,對骨骼癒合與修復能力良好的年輕人而言很容易恢復;35歲以上又有吸菸習慣的病人,傷口癒合能力較差,也較容易產生術後併發症;老年人若是神經受損可能較不易恢復,生理和心理上的調適也較為困難,因此,發現智齒後最好盡早拔除,以絕後患。

不過,現在醫學進步,老年人雖然恢復較慢,但並非不能拔牙,透過手術前的正確診斷、對手術過程的周全評估,以及尋求專業牙醫的治療,80歲的老年人也可以成功拔牙,反而是有以下狀況者萬萬不可拔牙:

(一)肝功能異常、凝血功能不佳者。

(二)生命垂危者。

(三)甲狀腺機能亢進未獲控制者。

(四)血糖值飆高者。

        若是想要和智齒和平共處,吃完東西和睡前的清潔工作一定要做得徹底,建議挑選小刷頭且柔軟的牙刷(兒童牙刷是不錯的選擇),才能刷到後方智齒,又不會傷到牙齒表面與牙齦,當然,如果加上牙線效果會更好。

本文著作權為幼獅編輯部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幼獅編輯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