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大腸癌  「食」在很重要

知名導演楊德昌因結腸癌(大腸癌)在美病故,引發國人關切。事實上,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正逐年上升,已躍居臺灣地區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成為國人健康殺手之一。

一、大腸癌肇因

大腸癌的發生,環境因素約占70%,特別是飲食習慣,如食用太多高脂肪、低纖維的食物,尤其是大量肉類、動物性脂肪、蛋白質、精碾穀類等,或飲食中含亞硝酸物質。其餘30%則以遺傳因素為主,尤其是家族疾病中的「家族遺傳性大腸息肉症」。因此我們可以說,大腸癌大部分的責任在個人,小部分則歸咎於遺傳,其餘才是自然老化的關係。

大腸癌好發部位多在大腸下端,主要是因為糞便停留在乙狀結腸與直腸的時間特別長。糞便裡殘留許多毒素,其中不少是致癌物,而低纖維、少水分的飲食習慣易使糞便滯留在大腸,讓毒素有更多刺激腸道黏膜的機會;便祕時,這些物質與腸壁有較長接觸時間,惡性腫瘤的機會也會相對增加。

二、大腸癌的中西醫治療

(一)西醫:大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但需注意的是,術後因大腸解剖狀態的改變,會有排便次數過多的情況。另外,由於骨盆腔自律神經在手術中可能受損,所以也可能有性功能及排尿功能的障礙。其他併發症尚有術後腸吻合處癒合不良,引起隙漏,造成腹膜炎及敗血症等。

(二)中醫:中醫雖無大腸癌病名,但歷代文獻中,如《內經》裡的「腸覃」、《外科正宗》記載的「臟毒」,其表現與大腸癌都有相似之處,同時「癥瘕」、「積聚」等範疇也有相關的描述。

            一般而言,當癌細胞迅速發展時,多半為溼熱瘀毒所致的種種症候,如腹痛腹脹、腹部腫塊、腹瀉、裡急後重、便有膿血黏液、食欲不振等,此時可用白頭翁湯合地榆槐角湯加減來清瀉溼熱、化瘀導滯。但患者多半經過手術、化療或放療的處理,所以仍須注意陰虛或氣血不足的問題。

三、大腸癌的預防

由於大腸癌與飲食西化有關,因此平日應攝取足量纖維,保持排便通暢,並盡量減少高脂、肉類及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取。脂肪的攝取每天不宜超過總熱量的30%;日常高纖食品則首推新鮮蔬果,尤其要多進食富含維生素ACE的食物。

此外,國外有報告指出,女性停經後罹患結腸癌的機率會增加,第一次懷孕就流產者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率也較高,懷疑與性荷爾蒙有關。再者,膽囊切除者也要小心防範大腸癌,特別是右側的大腸癌,這可能與膽汁的代謝改變有關。

葉慧昌/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