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顎矯正  五原則報你知

【左懷源/懷源牙醫診所院長

        齒顎矯正的歷史已逾百年,但大部分國人對齒顎矯正仍存有許多疑問,包括能達到什麼效果、什麼時候該開始做、要做多久、為什麼要拔牙、戴頭套或打骨釘、是否有更新更好的方法等。以下歸納出五大矯正的基本原則,希望能解決多數人心中的疑問。

一、長了恆齒再做矯正

以往齒顎矯正往往分階段施行,但根據最新的大規模研究發現,分階段做與所有牙齒萌發後再做,結果沒有明顯差異。因此建議患者等所有恆齒長出後(約1012歲)再接受矯正,一次排列整齊,可大幅縮短裝戴矯正器的時間,也避免孩童因年紀太小、裝戴矯正器時間過長,清潔不易而導致蛀牙的問題。

然而仍有某些情況需要提早進行矯正治療,如恆齒生長方向異常,向鼻腔萌發,愈晚治療距離愈遠,就應提早矯正;此外若牙床空間嚴重不足,適時減少牙齒數目,牙齒萌發時就會排列到適當的位置,可減少未來戴矯正器的時間。因此建議8歲左右做第一次矯正檢查,以確定治療時機,便能使矯正治療耗時最少、效果最好。

二、先治療其他牙病

基本上齒顎矯正沒有年齡限制,因為牙齒移動與新陳代謝有關,所以青少年做矯正,牙齒移動速度較快,過了青春期,速度就不會相差太多。此外牙齒本身及牙周組織須在健康的狀況下才可開始接受治療,成年人因牙齒使用較久,常合併有蛀牙、牙周病或其他問題,此時必須先針對其他牙病做治療,待牙齒恢復健康後才能開始移動牙齒。

三、矯正常需拔牙

臨床上對於拔牙與否的考量,常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美觀原因:目前主流審美觀受西方影響,而東方人的鼻子沒有西方人明顯、下巴也沒西方人凸出,相對嘴形就會較暴。因此,一定要有空間讓前牙往後退,嘴脣也跟著門牙往後退,才能得到較美觀的結果;所以有時必須拔牙以換取空間,才能解決嘴形嘟嘟的問題。

(二) 空間原因:如果要將生長凌亂的牙齒排整齊,也要減少牙齒數目來提供空間。不拔牙可不可行呢?當然沒有問題,但牙齒間沒有多餘空間,便會由門牙往前伸展來獲得,於是做完矯正後,原本沒有暴牙的嘴脣可能變得嘟嘟的,而嘴脣原本就嘟嘟的人,結果一定更不滿意了。

四、好好戴頭套

拔掉一顆小臼齒約可提供八毫米的空間,最好的治療是將前牙完全退到這個空間,但矯正是前後牙一起移動,頭套或骨釘是為了抵消反作用力而設計的裝置,所以戴不戴頭套和矯正過程沒有太大關係,不戴頭套矯正時間甚至可能會縮短,只是對矯正結果卻有很大影響。

五、一年半內無痛搞定

矯正移動是種生理反應,牙齒移動到新的位置,旁邊的骨質需要吸收及沈積,都有一定的速度限制。剛拔完牙時,牙齒可以全速移動,填滿小臼齒空間約需6~8個月。一般而言,若不需拔牙,治療時間大概在一年至一年半左右,若拔小臼齒就要再加上6~8個月。如可縮短或需更久時間,建議醫師應在分析資料後、矯正前告知。

此外,因為矯正是用外力推動牙齒,多數患者在剛開始調整力量後的2~4天,牙齒會發軟或疼痛;但新一代的矯正線多是受溫度控制的形狀記憶合金,不僅力量極溫柔,亦會因溫度改變而調整力量,口中含冰水還可進一步減輕力量。因此現在的齒顎矯正,難過的感覺已經較以往減少,也愈來愈不明顯了。

如果讀者聽說有些可以快速、不痛、不需拔牙及戴頭套、打骨釘的齒顎矯正新方法,建議依據上述原則稍做判斷,必能降低無謂的醫療糾紛。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