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在夏秋兩季的傳染病 ——登革熱 長庚醫院護理之家督導 朱宗藍 長庚醫院林口院區感染科主任 呂學重醫師 校閱 傳染途徑 登革熱是一種藉由病媒蚊J及斑蚊、白線斑蚊叮咬人類後,所散播的一種急性病毒傳染病。 病媒蚊叮咬帶有登革熱病毒的人(常在發病前1天到發病後5天,其血液才具有傳染力),病毒進入病媒蚊體內後開始繁殖複製,約經8~12天後病媒蚊具傳染力後,再去叮咬健康的人,健康的人受病毒感染潛伏期約3~14天後發病。在病人尚未發病的前1天或發病後的5天內,若被病媒蚊再叮咬,又會重複上述傳染途徑。 病媒蚊特性 此蚊生長於熱帶及亞熱帶的氣候,夏、秋天最適合其生長及繁殖。埃及斑蚊喜歡棲息在室內,如室內深色布幔窗簾、衣架上的衣服、花瓶、花盆及冰箱底盤積水處;而白線斑蚊的孳生源在室外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平地的植物或陰暗處及室外容器積水處,如廢棄保特瓶、輪胎、保麗龍容器、塑膠袋等。病媒蚊吸血習慣喜好在白天上午9~10點,下午4~5點為吸血高峰。 臨床症狀 被帶有病毒的蚊子叮咬後約經3~14天的潛伏期,病人起先會有持續性發燒38℃以上,期間伴隨著極度的骨痛、關節肌肉痛,這些劇烈的疼痛又稱為「斷骨痛」。轉動眼球或按住眼球時,眼窩後部會感覺特別痛。另外有厭食、倦怠之感,發病後3~4天出現紅疹在胸前和軀幹後擴散四肢和臉部,發病期間全身會發癢,少數病人會有出血傾向,皮膚出現紫斑或瘀血,嚴重時甚至會流鼻血、解黑便、出血、休克、循環衰竭。通常兒童感染登革熱的全身症狀往往較成人不明顯,可能只是發燒、頭痛、肌肉痛的現象,不容易被診斷出來。 治療 罹患登革熱只需採支持性的症狀治療、臥床休息、高熱量飲食,若有疑似出血性登革熱,應送醫院觀察及輸液治療,否則有生命危險。 護理措施
預防措施
穿長袖長褲或擦防蚊膏等措施。
3. 有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勿亂服用成藥。 4. 避免到疫區旅遊,以降低境外感染後移入國內。 5. 發現疑似病例應立即通報衛生主管單位,不可等確定診斷才通報,往往會錯失防疫先機。 瞭解登革熱特性、傳播方式及來源,有效清除病媒孳生源與有助於您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中,讓我們一起來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