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非糜爛的食道逆流性疾病 |
|
【臺大醫院一般外科
賴逸儒醫師】
|
|
李先生最近很困擾,餐後總有胃酸回流至喉嚨的感覺,心口處常有灼熱感,嚴重時甚至覺得胸口疼痛。醫師懷疑他因胃酸逆流造成食道傷害,建議他接受胃鏡檢查,結果食道的黏膜並無發炎和糜爛現象。
雖然醫師的處方減緩了症狀,但只要一停藥,灼熱感、疼痛和咽喉酸刺的感覺就又出現。胃腸科醫師告訴他罹患了非糜爛的食道逆流性疾病,可能需長期服用制酸劑來控制。王先生很納悶:既然胃鏡檢查食道正常,怎會是食道疾病,會不會有其他問題呢?
一、火燒心、呃酸為典型症狀
食道逆流疾病是因為胃的內容物逆流回食道,造成食道黏膜刺激及傷害的一種疾病。食道長期在胃酸侵犯下會引起黏膜發炎、潰瘍,即所謂「逆流性食道炎」。長期的食道潰瘍不僅會有疼痛、出血、食道狹窄等併發症,也可能形成食道癌。
逆流性食道炎常見的症狀包括心口灼熱和胃酸逆流、吞嚥不適、咽喉發炎等。目前知道,胃酸會逆流到食道造成傷害,主要是因食道和胃交接處的下食道括約肌不正常的開合,使胃酸與胃裡食物被衝回食道。其他原因包括唾液分泌減少、食道蠕動異常、食道本身的黏膜保護機制不好、胃酸分泌過多、胃排空速度延遲等。
美國流行病學報告指出,至少有7%的人每天會感覺到1次心口灼熱,20%每週會感覺到1次心口灼熱,44%每個月會感覺到1次心口灼熱。而國人在逆流性食道炎的罹患率上亦有明顯增加的趨勢,1978年在接受內視鏡檢查的患者中,食道炎的比率為9%,1992年卻增至14%。
目前為止,「症狀分析」(有胸口灼熱及胃酸逆流的情況)是診斷胃食道逆流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而「胃鏡」及食道「24小時食道酸鹼測量」是評估食道炎疾病嚴重程度的方法。
但近來發現,胃食道逆流性疾病病人僅1/3呈現較明顯的食道黏膜糜爛或潰瘍,其他2/3病人雖有胃食道逆流性疾病的典型症狀(胸口灼熱或胃酸逆流),但內視鏡檢查並無食道黏膜的糜爛或潰瘍,此類病人稱為「非糜爛的食道逆流性疾病」。
要證實這些病人的症狀與逆流有關,必須藉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量或直接給予制酸藥物來看治療反應。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量過程較麻煩,且病患需忍受一定程度的不適,所以國外愈來愈多胃腸科醫師主張,對懷疑非糜爛食道的逆流性疾病患者直接給予制酸藥物,若治療反應良好,就可作為診斷依據。
二、患者對制酸劑的反應
為何同是胃酸逆流,程度差異卻如此大?原因可能是這群非糜爛的食道逆流性疾病患者黏膜的病變時好時壞,或黏膜細胞的抗酸能力較好、逆流的成分以氣體居多等,甚至有些是因心理壓力過大所造成。所以,胃鏡檢查未發現異常,並不代表沒有食道逆流的問題。
非糜爛的食道逆流性疾病的治療方式和糜爛型的食道逆流性疾病類似,但以改善症狀為主。一般輕至中度的病人可使用「黏膜保護劑」,如以藻膠酸為基礎的製劑或促進腸胃蠕動的藥品來治療;較嚴重者則需使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或「乙型組織胺受體阻斷劑」等制酸劑。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