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碘與甲狀腺機能亢進

【臺大醫學院  張天鈞教授】   

羅伯特.詹姆斯.葛瑞夫茲醫師(17961853)是愛爾蘭人,他曾與英國名畫家特納於1819年一起到各地旅行寫生。有次遭遇船難,船長下令棄船,許多人跳海逃生,但他卻用自己的皮鞋和木頭修好幫浦,拯救了那艘船。

葛瑞夫茲曾於1835年於《倫敦內外科雜誌》發表一篇文章,描述凸眼、甲狀腺腫大、心跳快甚至心臟衰竭的症狀。此疾病後來就被稱為「葛瑞夫茲氏病」,是一種甲狀腺荷爾蒙分泌過量的疾病,又稱「甲狀腺機能亢進症」。

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只知是血液中淋巴球因分泌抗體,刺激甲狀腺而製造過量的荷爾蒙所致。但何以淋巴球會分泌這種刺激性抗體,就不得而知了。

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的方法有三:

一、藥物控制:以藥物抑制荷爾蒙的合成並治療心悸、緊張。

二、手術治療:在病情穩定後,若停藥容易再發,或甲狀腺有長結癤,特別是癌時,則可考慮手術治療。

三、服用放射性碘:係利用甲狀腺可攝取碘來合成荷爾蒙的特性。當病人服用放射性碘-131,而被甲狀腺濃縮後,其β射線可破壞甲狀腺細胞,進而達到如手術般的效果。

其中,利用放射性碘治療的方法可追溯自1942年赫爾茲與羅伯特所提出的報告,迄今已有60年之久,其安全性效果與費用目前也都非常清楚。

這種治療方法極為簡便,病人只要服用幾毫居裡的放射性碘藥水(1毫居裡約新臺幣300元),幾周後,甲狀腺腫就會變小,而荷爾蒙的製造也會漸漸減少。但有人吃了1次後可能會再復發,必須幾個月後再服用12次才較穩定;或是多年以後,甲狀腺功能變得不夠時,再服用甲狀腺素補充。此時1天只需約新臺幣3元左右。

此外,放射性碘的服用劑量又該如何決定,才能使甲狀腺細胞破壞得恰到好處,不致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甲狀腺機能低下?

根據最近加拿大雷斯裡等的研究,以各種方法,如固定劑量、利用甲狀腺大小及甲狀腺攝取碘的能力等來作長期追蹤比較,並觀察那一種方式最適合。結果發現都差不多。因此,「固定劑量」的治療方式還簡單得多,毋須為評估甲狀腺大小或攝取碘的能力而去進行許多檢查。

不過依筆者經驗認為,較大且活動性較強的甲狀腺,還是得吃較多的放射性碘才壓制得了;至於小的甲狀腺,則宜讓病人吃藥並避免食用含碘食物(如昆布)或使用未加碘的鹽,如此病情自然穩定下來,而能漸停用藥。但若此時病人服用放射性碘,則可能會造成甲狀腺低下。

至於服用放射性碘是否會致癌?以筆者歷經60年的觀察看來,已是多慮。在美國,由於方法簡便,當地醫生甚至極力建議病人服用放射性碘,連布希總統都曾接受過這種治療。惟在臺灣,許多人聽到「放射性碘」或「原子碘」就退避三舍,讓醫師總得花不少時間說明「這不是原子彈」才行。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