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  中藥細調理

 

【臺北市立中醫醫院/廖麗蘭醫師】

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是一種慢性且易復發的搔癢性皮膚病變。每到悶熱的夏季或季節交換時,患兒的皮膚便粗糙乾燥,起紅疹,皮膚總是被抓得血跡斑斑。

搔癢是異位性皮膚炎最難耐的症狀,夜晚皮膚烘熱,無法安穩入睡,性情也變得不穩定,脾氣暴躁,甚至影響到學習能力。大約有2%至8%的孩童(六個月大到十歲)患有異位性皮膚炎,半數以上在一歲前發病,並伴有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的症狀。 

一、西醫:抗組織胺與類固醇藥膏為主

異位性皮膚炎在臨床分為三個時期:

(一)嬰兒期:患者的皮膚為大片乾燥紅斑、丘疹,可續發小水泡性、滲出性及結痂性病灶。

(二)幼兒期:此時皮疹分佈較廣,遍及身體,尤其在手腳彎曲處的皮膚皺摺,例如肘、膝部位,此時是以丘疹為主,水泡較少,且由於經常抓癢,會逐漸出現苔癬化,嚴重時容易感染細菌、真菌或病毒。

(三)成人期:病人的面部,頸部有少許溼疹,但四肢屈側或手足關節等皮膚表面卻變厚,粗糙或變硬。

西醫的治療以口服抗組織胺及外用類固醇軟膏為主,但長期使用可能會產生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腎上腺抑制、新陳代謝異常、續發性真菌感染以及免疫力下降,若塗抹在眼睛周圍的病灶,很可能導致青光眼等後遺症,因此常讓病患對於類固醇用藥存有使用與否的兩難。 

二、中醫:辨證論治,清熱利溼

中醫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對體質及皮膚的型態做辨證,依臨床經驗分為兩種證型:

(一)脾虛溼盛型:常見於嬰兒期及幼兒期,呈現的症狀:便軟、容易腹脹、食慾差,皮膚有小水泡、滲出性,此時溼只在氣分,治療較容易,以健脾利溼、祛風為主,以六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加蒼朮、厚樸、豬苓、澤瀉,健脾利溼,酌加防風祛風、連翹、金銀花清熱。

(二)血熱生風型:容易口乾舌燥,夜晚煩躁無法入睡,皮膚烘熱感、粗糙、脫屑、乾硬,此時病程較常,熱已進入血分,治療上以當歸飲或玉女煎(熟地、石膏、知母、麥冬、牛膝)加牡丹皮、紫草根清血熱、滋陰潤燥,袪風及清熱利溼藥量要少,以免化燥,這一型治療時間需三至六個月。

除了藥物治療外,飲食環境的自我照顧,也是決定能否痊癒的重要因素:

(一)避免食用高熱量及刺激性食物,如花生、巧克力、餅乾、辣椒、大蒜、沙茶、海鮮、烤炸的食物等。

(二)降低環境中的過敏原,如塵、黴菌、蟑螂、狗毛、冷、熱、情緒的刺激,環境應保持通風涼爽。

(三)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學製劑(如藥皂、鹽水或其他殺菌劑),每兩天用微溫的水洗澡,洗澡後要立刻搽上保溼性強的乳液或乳霜,綿羊油或綿羊乳液則要避免,因為羊毛脂本身可能引起過敏。

(四)保持排便通暢。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