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治療新趨勢 |
|
【衛生署桃園醫院肝膽腸胃科/楊培鎮醫師 聯合報92.10.03第E4版】
|
|
肝病乃臺灣國病,國內約有300萬B型肝炎及60萬C型肝炎患者,而慢性B型及C型肝炎會造成肝硬化及肝癌,肝癌更高居惡性腫瘤第一位。
根據研究報告顯示,一旦進入肝硬化階段,則肝癌之危險性大大提高。有鑑於此,臨床醫師必須努力的兩個方向,一是減少慢性肝炎病患進入肝硬化階段,降低肝癌的發生率;二是早期發現小型肝癌並給予治療。
為達成第一個目標,必須給予有效的抗病毒藥治療,但抗病毒藥在適當時機使用,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這個時機須憑藉定期的抽血追蹤肝指數(GPT)才能發現。
其次,為達成第二目標,必須定期給予腹部超音波和血中胎兒蛋白檢查,才能發現極小型肝癌。
許多肝病患者都是出現不適的症狀才就醫,平常根本不追蹤,或有些病患認為自己每年都有定期健康檢查,而且抽血檢驗都正常,應該沒有問題,而疏忽了腹部超音波的檢查,以致無法早期發現小型肝癌,早期治療。
更嚴重的問題是,仍有非常多慢性B或C型肝炎病患尚未被發現,仍有待努力,篩檢出更多的肝病患者,並藉由肝病防治中心有計畫的定期追蹤(包括抽血及腹部超音波)及適時的治療。
目前治療B型肝炎病毒的藥物有兩種,即注射干擾素和口服干安能,健保局自92年十月起,有條件給付此二種藥物。
近三年才上市的口服藥干安能,由於副作用較小且方便服用,病患接受度較高。但根據研究報告,它的治癒率介於20%~64%之間,差別就在於病患治療前之肝指數(GPT)高低,因此,實不能忽略定期抽血追蹤的重要性。
經過這兩三年來廣泛使用干安能後,對干安能有抗藥性的病變突變株(YMDD)已出現,使得干安能的療效不如預期的好,所幸另一種新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已問世,在不久的將來即可正式上市。期待治療後,可以長期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率,進而延長國民的生命及增進生活品質。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