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紅紅——向酒糟臉說NO |
【王翔思/臺北榮總皮膚部醫師】 |
「酒糟」(rosacea)是一種常見主要侵犯臉部的慢性皮膚病,好發於中年女性。估計30~50歲的婦女中,每10~20人就有一個人有酒糟。逝世的英國戴安娜王妃就深受酒糟所苦。因為它沒有特定的皮膚或是抽血檢查,而且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造成早期診斷的困難,必須由皮膚專科醫師依照臨床觀察,綜合判斷後診斷。一般人比較熟悉的「酒糟鼻」(rhinophyma)是酒糟的一個亞型,鼻頭腫大通紅,形似酒糟,此即疾病名稱的由來,但並不表示此症就是愛喝酒人士的專利。
酒糟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先期:突然短暫的臉部發紅,可以是由喝酒、熱飲、抽菸、吃辣、藥物、運動或情緒激動所誘發。可能在幼兒或青春期就出現。
二、第一期:產生於臉部,主要為兩頰及鼻子附近的皮膚泛紅持續幾個小時或幾天就褪去。有時還會伴有細細的微血管擴張血絲。偶爾病人會主訴皮膚變得比較敏感,在用完化妝品或防曬用品後,常有刺痛感或燒灼感,在診斷上容易和接觸皮膚炎、過敏、溼疹、脂漏性皮膚炎、光敏感皮膚炎混淆。
三、第二期:臉部的發紅會持續不退,有時像紅斑性狼瘡的蝴蝶斑,伴同紅色丘疹及膿皰,很容易被誤以為是青春痘,但患者臉上沒有粉刺。
四、第三期:發炎得更嚴重,出現的大紅色結節組織增生形成局部的腫瘤,例如大小不一的柔軟結節,或酒糟鼻。也可以出現臉部水腫,特別在眼眶周圍;另外,有些人有程度不一的眼部症狀,如眼瞼炎、角膜炎、虹膜炎等。有些病人不知道眼睛的症狀與皮膚病有關,不會主動提出此不適處。所以有持續性酒糟的人,建議請眼科醫師檢查一下。第三期的嚴重變化以男性居多。
目前對酒糟成因尚未有明確定論,現有假說包括腸胃道的問題(幽門旋曲桿菌感染)、情緒因素、藥理因素(過度使用類固醇藥膏)、感染因素(較多的毛囊蟲demodex寄生)、長時間濃妝、內分泌失調、神經疾病(巴金森氏症),以及免疫問題等。而家族中有酒糟者,其罹患本症的機率也會升高。研究顯示,主因為殊體質的血管收縮改變所造成,酒糟患者兩頰的血管,有較敏感的現象,擴張程度和持續時間均較正常人嚴重。當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時,血管便會擴張而使皮膚潮紅;血管若擴張太久,血管中的組織液便會滲出血管,進一步刺激該處皮膚長出丘疹與膿皰。
酒糟的誘發因素,包括日曬、情緒壓力、天氣熱、喝酒、食用辣味刺激性食物、熱的濃茶、咖啡或可可等飲料、激烈運動、熱浴、寒冷氣候、不當皮膚用品等。
酒糟並無特效治療法可根治,但可以提早預防及治療,以控制病情。通常醫師會根據症狀給予不同的治療:治療酒糟的發炎丘疹及膿皰,最有效的藥物就是口服四環黴素,如tetracycline、minocycline、doxycycline的抗生素,一般療程約3~4週可見效。對於較輕的發紅症狀也有外用藥物,包括metronidazole、climdanycin、erythromycin、維他命A酸、杜鵑花酸等,但多半會有刺激感。如果已經出現很明顯的血管擴張,可以用585-nm染料雷射或脈衝光,造成病灶的血管壁凝結萎縮;對於酒糟鼻所出現的皮膚增生,則得利用手術或二氧化碳雷射去除;另外,有人建議以臉部按摩治療酒糟,以改善淋巴循環,減少臉部水腫。
根據國外研究,生活習慣的行為治療,效果更勝於藥物處方,必須注意飲食控制、少喝酒、遠離辛辣食物及熱飲;避免刺激的物品,包括肥皂、含酒精的清潔劑、果酸換膚,使用較溫和的洗潔劑;避免太陽曝曬或使用防曬係數15以上的防曬乳液防曬,持之以恆的保養,才能將酒糟復發的機會降到最低。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
|